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No.6 赵氏继承人 资治通鉴正版书解读 《周纪一》1-6 #资治通鉴 #历史 #人文社科 关于赵襄子的继承决策  赵襄子(赵无恤)在继承人选择上确实打破常规,未从自己的五个儿子中挑选,而是基于对兄长赵伯鲁的情谊以及多方面考量,先是封赵伯鲁之子为代成君,后在代成君早逝的情况下,立代成君之子赵浣为继承人。这一决策体现出他并非单纯依照血缘亲疏的常规做法,更看重道义以及对家族长远稳定的权衡,展现出一定的仁德与大局观,希望能弥补兄长被废的遗憾,同时保障赵氏家族能在贤能者引领下继续发展。 赵桓子的行为及后果   赵襄子去世后,其弟赵桓子驱逐已被赵襄子立为继承人的赵浣而自立为王,这显然违背了赵襄子生前的意愿,是一种违背家族传承规则和道义的行为。虽然赵桓子通过强硬手段获取了王位,但仅在位一年便去世,也从侧面反映出这种违背家族内部既定安排的做法或许难以得到长久的支持与认可。 后续家族反应及影响   赵氏族人认为赵桓子称王不符合赵襄子本意,于是采取行动,杀掉赵桓子之子,重新拥立赵浣为赵王(即赵献子)。这体现出赵氏家族内部对于正统传承的重视以及对违背家族规则行为的抵制,他们希望维护赵襄子原本的安排,让王位传承回归到符合家族整体利益和道义规范的轨道上。而从赵桓子儿子的角度来看,他本身或许并无过错却因父亲的失德之举而失去生命,确实令人惋惜,也警示着违背公序良俗、家族传承规则等行为可能会给后人带来难以预料的灾祸。 关于继承制与道义体现    当时战国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并非绝对准则,这使得各诸侯家族在选择继承人时有了更多基于自身情况的考量空间。赵襄子立哥哥后人的做法在当时背景下符合家族内部的规范和道义,也凸显了他在权衡家族发展、遵循内心道义方面的慎重。整体而言,这段历史展现了赵国早期王位继承过程中的复杂纷争以及道义观念在其中的重要影响,也反映出家族内部秩序和传承规则对一个家族兴衰的关键作用。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万万没想到 #涨知识 话说在公元前403年,周朝的董事长——周威烈王姬午先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 他的办公室(洛阳王宫)里,来了三位特殊的客人。这三位,可不是来进贡的,而是来“谈条件”的。他们就是晋国原来的三位高级经理——老魏家(魏斯)、老赵家(赵籍)、老韩家(韩虔)。 当时,晋国这家百年老店,招牌还在,但实际产业早就被这三位经理给瓜分干净了,原来的董事长(晋国国君)穷得就差当裤子了。这三位觉得,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这“分公司”干得比“总公司”还大,得找周老板您,给我们盖个章,发个正式的“诸侯营业执照”,升级成“集团公司”! 周威烈王看着台下这三位,心里那叫一个憋屈。答应吧,就等于承认了“以下犯上、瓜分公司”是合法行为,祖宗定下的规矩就成了一纸空文;不答应吧,看看人家那肌肉,自己这“天下共主”的名头,早就镇不住场子了。 思前想后,周老板一咬牙,一跺脚:“准了!盖章!” 就这一下,历史的车轮,“轰隆”一声,碾碎了旧时代的门槛,滚进了血雨腥风的——战国时代。 司马光老师后来在整理这些史料时,气得直拍桌子: “糊涂啊!周老板你最大的错误,就是自己亲手把‘规矩’这两个字给撕了!从此以后,大家就知道,拳头硬就是道理,谁还跟你讲礼貌啊!” --- 【前情提要:一个“作死”天才的陨落】 那您可能要问了,这三位经理为啥能这么牛呢?这事儿,还得从他们的前同事,一位名叫智瑶的“作死”天才说起。 这位智瑶,是当时晋国的CEO,堪称“别人家的孩子”终极版: · 颜值高:帅得掉渣。 · 武功了得:骑马射箭,那是样样精通。 · 文化也好:写文章,搞艺术,门门在行。 · 口才还棒:辩论起来,没人说得过他。 总之,就是才华横溢,浑身都是闪光点。就一个小小的缺点——嘴太欠,人品差。 他有多不会做人呢?简直是职场反面教材的活化石: · 他曾在团建喝酒时,把韩康子的头当锣敲; · 还在开会时,把酒泼到赵襄子脸上,嘲笑人家脸皮厚; · 平时对魏桓子等人,更是呼来喝去,极尽羞辱。 这三位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大家都是经理,凭什么你这么嚣张?!” 终于,智瑶玩脱了。他拉着老韩、老魏一起去揍老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城里,还放水淹城。眼看就要成功了,智瑶得意忘形,指着滔滔洪水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看见没?我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