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3
美联储停止缩表意味着什么??? 昨晚的美联储FOMC 决定从 12月1日 起结束缩减其整体证券持有规模(即“缩表”)的操作。要理解“停止缩表”,我们首先要明白“缩表”(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量化紧缩)是什么。 你可以把美联储想象成一个巨大的银行,它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录着它拥有的资产(主要是它以前买下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扩张(QE,量化宽松): 在经济困难时(比如金融危机或疫情),美联储为了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会用印出来的钱去买入大量的债券。这个过程,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大,就是我们说的“放水”。 缩表(QT): 当经济好转,美联储想要回收流动性,避免通胀过高时,它就会让这些债券到期后不再续买,或者干脆卖掉一部分。这样,市场上的钱就会流回美联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会缩小。这个过程就是“缩表”或“抽水”。美联储宣布从12月1日起“停止缩表”,意味着它决定不再继续让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缩小。 通俗地说,就好比: 美联储不再继续从市场“抽水”了。 💡 停止缩表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停止收紧流动性: 缩表本身是一种收紧货币政策的工具。停止缩表,意味着美联储结束了这种收紧的过程。虽然这不是“放水”(不像QE那样直接买入资产),但它消除了进一步收紧的压力。 缓解银行系统的压力: 持续的缩表会减少银行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也就是银行可用的现金)。如果准备金降得太低,可能会导致短期借贷市场(如回购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甚至引发利率波动。停止缩表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确保金融系统有“充足”的流动性。#美联储 #金融 #券商 #场外衍生品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美债 #美联储#关税 #特朗普#海湖庄园协议基于美国关税战背景的三种美债到期应对策略推演及影响分析 情景一:美联储直接买单并印钞救市 策略逻辑: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QE)直接购买到期美债,并增发等量美元注入市场。 结果推演: 1. 短期缓解流动性危机:美债抛售压力暂时缓解,但2025年4月数据显示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达1.3万亿美元,占财政支出26%,超发美元将加剧美国输入性通胀(当前核心通胀已因关税战升至3%),迫使美联储在"保债市"与"控通胀"间两难。 2. 美元信用加速崩塌:美元超发叠加贬值预期(2025年美元指数已跌至98),可能触发全球央行抛售美债并增持黄金(如中国连续22个月增持黄金至2000亿美元规模),进一步削弱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当前占比57.4%)。 3. 市场扭曲风险:类似2020年"美元荒",但方向相反——美元泛滥可能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失控(如原油重回80美元以上),导致全球滞胀周期延长。 影响评级:★★★☆(短期有效但长期不可持续,加速美元霸权瓦解) 情景二:恢复关税并推动多国协同消化美债 策略逻辑:中美等国恢复原有关税水平,通过贸易盈余国增持美债实现"软着陆"。 结果推演: 1. 现实可行性存疑:中国美债持有量已从峰值1.3万亿美元降至8000亿美元,且RCEP国家正推进本币结算(人民币占比26.5%),欧洲机构投资者因美欧关系恶化减持美股18%,协同消化缺乏动力。 2. 美元陷阱显现:即使短期增持,36.2万亿美元存量美债叠加年增1万亿美元速度,相当于要求全球每年净买入美国GDP的4.5%,远超国际贸易增量(2024年全球贸易增速仅2.1%)。 3. 地缘政治反噬:强制要求盟友增持可能激化矛盾,如日本若被迫购买美债,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突破1.5%警戒线,引发日元危机。 影响评级:★★☆☆(理想化方案,实际执行面临多重阻力) 情景三:债务置换谈判(类苏伊士运河模式) 策略逻辑:通过资产抵押(如战略资源、基础设施权益)置换美债,降低债务违约风险。 结果推演: 1. 历史镜鉴风险:1956年英国抵押苏伊士运河权益失败导致英镑霸权终结,当前若美国试图抵押页岩油资产或5G频谱资源,可能引发法律争议(如得州油气田私有产权复杂)。 2. 技术性违约隐忧:强制债务重组(如传闻中的"海湖庄园协议")将直接打击美债AAA评级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