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2025年9月,中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一场覆盖全国、全民参与的科技盛宴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确立的年度科普活动,通过法律保障、多方联动与沉浸式体验,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生活变革,勾勒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未来图景。 法律赋能:科普从“节点”到“生态” 2024年12月,《科普法》修订案通过,首次以法律形式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科普从“示范性活动”升级为“社会化工程”。这一转变回应了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活动期间,中国科协联合34家纲要实施单位,联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企业、高校等力量,构建起“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的科普生态。从北京中国科技馆的主场活动,到成都博物馆的“科普魔方”启动仪式,再到上海科学会堂的“科学实验屋”,科普资源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至城乡每个角落。 场景革命:科技让生活触手可及 科普月通过“场景化”设计,将抽象科技转化为具体生活体验。在上海,地铁与21家科普基地联动推出“坐地铁玩科学”活动,乘客可扫码探秘科技馆;成都博物馆外,乡村气象小院用传感器监测稻穗生长,万木留香博物馆将榫卯结构拆解为积木游戏,生命奥秘博物馆以透明标本展示人体“立交桥”。更引人注目的是前沿科技的平民化应用:影目科技同款翻译眼镜、维塔士AR眼镜重构千年文殊院、巡检机器狗与急救教具同台展出,让公众在互动中触摸未来。 全民共创: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科普月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强调“人人皆可科普”。字节跳动发起“千万IP创科普”行动,鼓励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创作网络科普作品;哔哩哔哩“科技区”播放量突破1723亿次,知识类内容占比达41%,印证了Z世代对硬核科普的热爱。线下,北京流动科技馆进乡村、上海“惠民科普直通车”带青少年探索荧光材料、成都“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推广剧目巡演,让科普成为可参与、可创造的生活方式。 创新驱动: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活动不仅展示成果,更挖掘科技背后的精神力量。腾讯携手敦煌研究院,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藏经洞”,让千年文物“活”过来;同济大学吴於人教授以“空气大力士”实验诠释“善观察,生活处处皆科学”;大疆无人机、宇树机器狗等前沿产品亮相,展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这些案例证明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