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预言未来一周只需工作一天,打工人为何不乐?甚至有点反感 昨天,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抛出一枚“深水炸弹”:“未来自动化技术普及后,员工可能每周只需工作1天甚至1小时。” 配合着无人配送站、机器人分拣仓的实景演示,这番言论迅速冲上热搜。 然而,评论区却炸开了锅—— “资本家画饼!我们996还没熬完,他倒想让人躺平?” “技术越发达,普通人越卷!等机器人抢光工作,喝西北风去吧!” “享受未来?先问问房贷和学区房答不答应!” 一边是巨头描绘的“乌托邦”,一边是打工人的“地狱感”。当技术进步与幸福感脱节,我们究竟是被解放,还是被推向更深的焦虑漩涡? 刘强东的预言看似美好,却戳中了现实的荒诞: 财富增长≠幸福提升:中国GDP十年增长超40%,但《全球幸福指数》显示,我们的幸福感排名仅列第64位。 “伊斯特林悖论”应验:经济学家发现,当基本需求满足后,财富对幸福的边际效益骤降。我们买车、买房、买最新款手机,但拆快递的快乐可能撑不过三天。 “比较怪兽”横行:社交媒体让“人均年薪百万”“精致生活”成为标配,普通人越攀比越焦虑,越消费越空虚。 技术本该解放人类,为何成了新枷锁? 刘强东展示的无人仓令人震撼:机器人7×24小时分拣包裹,无人机精准投送,快递员转型为“AI训练师”。但狂欢背后,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解放劳动力”≠“分配幸福感” 京东物流66万一线员工中,90%学历在高中以下。若技术淘汰低技能岗位,他们能否负担转行成本? 新岗位需要“模块化培训”,但一个45岁的拣货员,学编程、修无人机谈何容易? “每周只需要1天工作”是福利,还是陷阱? 资本逻辑下,“缩短工时”可能伴随“降薪”或“绩效加码”。就像外卖骑手抱怨:“系统越智能,配送时间越紧。” 旅游、艺术等“新职业”门槛高,普通人只能围观。 技术鸿沟加剧阶层分化 掌握AI、算法的精英躺着收租,而流水线工人、小店主可能沦为“数字难民”。 一位网友自嘲:“未来我可能是给机器人擦灰的‘赛博保姆’。” 也许不要那么悲观,不过未来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该何去何从?依然值得思考#刘强东预言 #一周上一天班 #打工人 #你我的生涯故事汇 #知识创作人 @抖音小助手 @DOU+上热门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