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万
“双11”狂欢下的“错位陷阱”:当“发错货”成为精准诈骗的剧本 “双11”的狂欢号角吹响,购物车被清空,订单如雪片般飞出。然而,当消费者沉浸在“剁手”的快感中,一场精心设计的“错位陷阱”正悄然启动。央视曝光的骗局令人后怕:商家“故意发错货”,随后冒充客服,以“理赔”“退款”为名,诱导受害者进入虚假平台“刷单”或“验证账户”,最终骗取大额转账。这场“发错货”,不是无心之失,而是一场针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围猎。 “错位陷阱”的高明与险恶,在于它完美嫁接了“双11”大促的固有痛点与人的信任本能。大促期间,订单暴增、物流混乱,消费者对“发错货”“延迟发货”已有心理预期。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合理怀疑”,让“客服”的主动联系显得格外“贴心”与“可信”。当一个能准确说出你订单信息的“客服”打来电话,声称“不小心发错贵重物品,需要您配合办理理赔”,那份对“占便宜”或“避免损失”的心理期待,瞬间便可能冲垮理智的堤坝。更甚者,骗子常以“高额返利”“刷单返现”为诱饵,利用“数字鸿沟”,诱骗中老年或金融知识薄弱人群一步步踏入深渊。 这已不是简单的“假冒客服”,而是一场融合了信息泄露、心理操控与技术伪装的“全链条”犯罪。骗子能精准锁定刚下单的消费者,背后是电商平台、物流信息被非法获取的黑色产业链。其提供的“理赔链接”,往往制作精良,与官方页面真假难辨。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压缩其思考时间,最终在“配合操作”的假象中完成诈骗。当“错位”成为剧本,“理赔”成为诱饵,一场本该属于消费者的狂欢,便异化为一场针对钱包的精准“收割”。 守护“双11”安全,需构筑“平台-警方-用户”三位一体的防护网。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强化用户信息保护,对异常订单(如集中“发错货”)建立监测模型,并通过APP弹窗、短信等方式主动推送官方维权指引,压缩诈骗信息的传播空间。警方需持续亮剑,对“错位陷阱”等新型诈骗模式快速研判、全链条打击,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用户则需提升“数字免疫力”,牢记“三不”铁律:不轻信陌生来电与短信,不点击非官方链接,不向非官方账户转账。任何“理赔”“退款”,必须通过购物平台的官方聊天工具进行核实。 “双11”的本质,是信任的经济。狂欢不应蒙眼。在享受购物便利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钱包的“第一守门人”。#抖音热评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98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67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