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他只有72个粉丝,却靠一个小技巧月入12万 这是出海营销系列的第四期。这期想和大家聊聊我在做海外营销调研时,发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主角是一个几乎没什么粉丝的开发者——只有72个关注者。 但他靠一个小技巧,做到了月入17K美金,也就是12万人民币的MRR(月经常性收入)。看到这我直接惊了。 要知道,这可不是靠爆红或大厂背书,而是他自己一个人做到的。 那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答案是“硬蹭”。 他写了一篇帖子,标题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访谈分析: “一个独立开发者靠水质评测App月入23K美金” 但他在文中巧妙地用了一个小动作: 他把自己开发的App,AppAIchemy,和另一款爆红AI工具 Cursor 放在同一个句子里。 语气装得一本正经,像是在讨论“AI独立开发的趋势”,结果读者就下意识地把这两个App视为同等级产品。 结果帖子爆了。 他拿到了大量点击、曝光,还有一堆用户涌入他的网站。 当然,用户也不是傻子,底下也有人吐槽说:“这还有什么不是营销的吗?” 所以这种技巧也有代价,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让品牌形象受损。 这期就分享到这。 喜欢这种拆解类内容的话,点个赞关注支持我一下。 我之后还会继续分享更多真实、有参考价值的独立开发出海案例🔥 #app #一人公司 #出海营销 #app出海 #独立开发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的第22个记者节,我经历了从传统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的“革命”。最初,对着对编机,操作放像机和录像机,一帧一帧地寻找入点、出点,剪辑一条一分钟的新闻,可能需要一个小时。那时的我们,像对待工艺品一样,对待每一条片子。 后来,非编系统来了。时间线可以随意拖动,镜头可以任意拼接,特效、字幕变得轻而易举。速度,成了唯一的追求。我曾一度沉迷于技术的便捷,追求画面的炫酷。 但很快,我清醒过来。无论是笨重的对编机还是流畅的非编软件,它们都只是工具。技术的河流奔腾不息,但流淌其中的内核——真实、客观、深度、温度——从未改变。 二十二年,媒介生态天翻地覆。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碎片越来越小,流量的焦虑无处不在。我曾困惑,在短视频称王的时代,我们这些讲究“慢工出细活”的专题人,价值何在? 但当我看到,我们精心制作的关于非遗传承的专题片,让一项濒危的技艺获得关注;当我看到,关于一个乡村医生一生的纪录片,在网络上引发数十万人的致敬与思考……我明白了。 这个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意义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 我的青春,已经融进了无数条新闻、无数个专题片的光影里,前路尚长,而我,仍将在这求索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歌且记。 #记者节快乐——致所有还在路上的同行,也致不曾放弃初心的自己!🌹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在友人的安利下听完了这期播客,也把个人看法分享给这里的听友吧,希望能启发大家的多元思考: 我觉得这期的内容有些讲得都挺好的,比如要做好“课题分离”,以“我的感受和直觉”来构建自己内心的参考系,用“自己的主体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世界”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在讲在生活中“尊重自我保护自我”的部分。 但私以为,或许是受播客时长的限制或者播主观点的私人局限(观点嘛肯定不可能是方方面面全都照顾到的),这期播客对“主体性”的讨论好像都更多地聚焦在了“内守”的部分。但是主体性绝对不仅仅只有“守”这一面,像硬币一样,既然有“守”那就势必有跟它相生相克的“攻”,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主体性之攻”这一面更普泛的讨论。然而在这期播客中没看到太多对这方面的分享。 个人觉得,人要把握好“主体性”,核心宗旨就是培养自己“深深深深的配得感”: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不是一个僵化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人,我就是一个“永远发光发热不断流转能量”的人。我值得被尊重被爱被珍视,我勇敢炽热不怕付出但也不会一味自我牺牲被他人吸血,我不怕困难不会二极管思维不会“因噎废食”,我既能“外攻”也能“内守”,因为我是会博弈会调整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我觉得既敢“外攻”也会“内守”,会有意识地反思、适时博弈调整这二者的平衡关系,并且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不断去践守这种平衡关系,才是一个人尊重自己是个“人”,真正“拥有主体性”的表现。#播客推荐 #小宇宙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