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自行车厂 作为衡阳老工业的一代辉煌 1970年3月26日,衡阳市第一批自行车成功试制,18辆自行车完全手工制造。这标志着衡阳自行车厂的起步。1971年,衡阳自行车厂正式成立,成为全国五大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并被中央轻工部定为重点投资单位。衡阳自行车厂在1985年至1991年间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年产量最高达到72万辆,仅次于“凤凰”和“永久”牌,排名全国第三。工厂先后推出了四代产品:‘湘江牌’、‘喜鹊牌’、‘双雁牌’和‘鳄鱼牌’。其中,‘双雁牌’自行车获得了全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的银奖,在鼎盛时期,衡阳自行车厂还在迪拜设立了分厂,进行自行车零部件的组装和销售。这一国际化尝试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视野,也体现了衡阳自行车厂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实力。迪拜分厂有10余名员工,均从衡阳派遣过去,工人的福利待遇非常好,工厂配套设施齐全,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和俱乐部。尽管有过辉煌的过去,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格局的变化,衡阳自行车厂在1994年选择了停产。这一年,上海凤凰牌单车正处于鼎盛时期,市场环境的变化让许多老牌厂商面临严峻挑战。虽然衡阳自行车厂的生产停止了,但它曾经的荣耀和对衡阳人的记忆依然深刻。衡阳自行车厂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衡阳工业发展的缩影。从手工制造到年产72万辆的辉煌,再到走向国际市场的尝试,衡阳自行车厂的历史是一段值得铭记的传奇。尽管工厂已停产,但它的故事依然在衡阳人心中延续,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衡阳老工业基地 #衡阳旅游发展大会 #老衡阳 #无人机航拍 #农村旅游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八十年代:单车辙印里的商途辛路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吹起,但市场经济仍在蹒跚起步。对于许多怀揣着改变生活梦想的人来说,骑自行车做生意,是一条满布荆棘却又饱含希望的求生之路。 晨曦未露,城市与乡村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我便轻手轻脚地推开家门,生怕吵醒仍在熟睡的家人。院子里,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在微弱的星光下泛着黯黯的光,这是我生意路上最忠实的伙伴。我熟练地跨上车,驮着满满当当的货物,开启一天的行程。货物或是从批发市场淘来的廉价日用品,或是自家手工制作的特色小物件,它们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那时的道路状况差强人意,坑洼之处此起彼伏。自行车的轮胎在不平整的路面上剧烈颠簸,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仿佛在哭诉着行路的艰难。遇上雨天,土路变成了泥沼,车轮深陷其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我常常累得气喘吁吁,双脚沾满了沉重的泥巴,如同拖着两个铅块。好不容易脱离泥坑,又得时刻警惕路边突然窜出的家禽家畜,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连人带车摔倒在地,货物散落一地。 骑行途中,酷热与严寒交替考验着我的意志。夏日,骄阳似火,毒辣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身上,烤得皮肤生疼。汗水如注,顺着脸颊、脊背流淌,湿透了衣衫,盐分在衣服上留下一道道白印。喉咙干渴得仿佛要冒烟,可即便路过路边的水井,也只能忍着,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耽误行程,影响生意。而到了冬天,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脸颊,手指被冻得僵硬,几乎握不住车把。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眉毛、睫毛上结成冰霜,视线变得模糊不清。 抵达集市,本以为能松口气,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摊位前人来人往,却大多只是驻足观望,询价者多,掏钱购买者少。为了卖出一件商品,我得赔着笑脸,不厌其烦地介绍产品的优点和用途。有时为了几毛钱,都要和顾客讨价还价许久。一天下来,嗓子喊哑了,双腿站麻了,却可能收获寥寥。拖着疲惫的身躯,再骑着那辆同样疲惫的自行车返程,月光拉长我的身影,心中满是对明天的担忧与期许。 八十年代骑自行车做生意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让我明白,生活的道路虽充满艰辛,但只要怀揣希望,一步一个脚印,总能在困境中寻得一丝曙光。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