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哲学 同志们,当想做的事情与该做的事情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每天早晨闹钟响起时,我们都会面临一个灵魂拷问:是继续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还是立刻起床迎接新的一天?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蕴含着人生最根本的哲学命题——当"想做的事"与"该做的事"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 让我们认识两个截然不同的年轻人:追梦者和务实者。 追梦者就像那个不顾一切想要成为诗人的年轻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沉浸在诗歌创作中,认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于是毕业后,他拒绝了稳定的工作机会,租下一间小公寓专心创作。尽管他知道现在的诗歌市场并不景气,读者更喜欢轻松易懂的网文,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只写那些充满隐喻和哲思的现代诗。 结果可想而知。他的诗集无人问津,生活日渐拮据,最终连房租都付不起,不得不结束这段追梦之旅。究其原因,在于他陷入了纯粹的"理想主义"——主观意愿完全脱离了客观现实。就像想要在沙漠里种出莲花,虽然美好,却注定难以成活。 反观务实者,他从小热爱音乐,梦想成为钢琴家。但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就业前景,他选择了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对于务实者来说,弹钢琴是"想做的事",编程是"该做的事"。但由于对工作缺乏热情,他每天上班都感到痛苦,觉得自己像台敲代码的机器,最终因表现不佳被公司辞退。 在这个过程中,他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机械现实主义"。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就像强迫一朵向日葵在暗室里生长,最终只会枯萎。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了智慧的答案: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想象一个智慧的园丁。他既不会在寒冬强行播种,也不会在肥沃的土地上任其荒芜。他懂得观察季节更替,把握播种时机。这就是人生的智慧——让理想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让现实滋养理想的生长。 在实际生活中,这意味着: 第一阶段:生存与发展期 当我们像刚出土的嫩芽,物质基础薄弱、能力不足时,应该倾向于做"该做的事"。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首要任务是掌握生存技能,积累社会经验。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想做的事"作为业余爱好保持,同时思考如何将爱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第二阶段:成长与突破期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站稳脚跟后,就可以开始探索将"想做的事"与"该做的事"融合的可能。比如那个学计算机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尝试开发音乐软件,或者用编程知识做数字音乐创作。#哲学 #每日分享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