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渔樵问对 之 人之灵,圣能天地 樵夫对渔夫说:人是万物中最具有灵性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渔夫回答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中最具有灵性的,是因为人的眼睛能够捕捉万物的色彩,耳朵能够听见万物的声音,鼻子能够闻到万物的气息,嘴巴能够品尝万物的味道。声音,色彩,气味,味道,是万物的本质。眼睛,耳朵,嘴巴,鼻子,人人皆用。物体没有固定的作用,通过变化来表现作用;作用也没有固定的本质,只有变化才是本质。本质和作用相互交织,人和万物的道理就完备了。那么人也是万物,圣人也是人。 一种物有的仅有一物之能,有的具备十物之能,有的具有百物之能,甚至千物,万物,亿物之能,乃至兆物之能。生出一个物体,能够相当兆物之能,这岂不正是指人吗?而在人中,也有相当一人之人,相当十人之人,相当百人之人,相当千人之人,甚至相当亿人、兆人的人。能够相当亿人、兆人的人,岂不正是圣人吗?因此,人是万物之灵,圣人则是人之极致者。万物之中的极致之物,方可称为物中之物;人类之中最为极致的,才能称为人上之人。万物之至,即真正的物;人的极致,即真正的人。以一种达到极致的事物,来对应一位达到极致的人,这不是圣人又是什么?如果有人说这不是圣人,我是不会相信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能够用一颗心去洞察万心,以只身体察万物,从一个物体感悟整个世界,用一生去参悟万代的道理。他们能够用心体悟天意,用口代替天道言语,用双手实现天工的创造,用身体成就天事。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万物本性,通彻人事的变迁。他们还能包容天地,出入于自然的生灭,贯穿古今,内外通透,万物皆显现于自己的理解之下。 唉!圣人啊,不是世世代代都能有的。我未曾亲眼见过圣人。然而,即使无法亲眼所见,只要洞察他们的心志,观察他们的足迹,探究他们的本质,理解他们的应用,即使相隔千百年,他能推测出他们的智慧和道理。如果有人对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另一方天地,那里有完全不同的万物,与我们所知的天地全然不同,那么我无法证实,也无法否认。不仅我无法知晓,即使圣人也无法知晓。凡是能够称为知的,都是内心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凡是能够称为言的,都是通过口头传达的思想。如果内心尚且无法理解,又怎么能够用言语表达呢?无法理解的道理硬说自己理解了,这是妄知;无法描述的事物硬要描述出来,这是妄言。我又怎么能跟随这些妄人,去做妄知、妄言的事呢?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渔樵问对 之 权与变,圣人之道 渔夫对樵夫说道:孔子曾经说过,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是可以知晓的;周朝继承了殷商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也是可以知晓的。那么,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经过百代,其增减也是可以被知晓的。如此说来,何止百代而已呢?亿千万代,都是可以知晓的。人人都知道孔子是孔子,却不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如果不想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也就罢了,但若一定要知道,那么除了天地,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呢?同样,人人都知道天地是天地,却不知道天地之所以成为天地的原因。如果不想知道天地之所以成为天地的原因也就罢了,但若一定要知道,那么除了观察天的动静,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答案呢?一动一静,不是天地间的至妙之理又是什么呢?天、地、人之间的一动一静,不是天地人之间的至妙之理又是什么呢?因此,孔子之所以能够穷尽三才之道,是因为他的行为没有留下踪迹。所以孔子说:我什么都没说。又说:天什么时候说过话呢?但四时照常运行,万物按时生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渔夫继续说道:权与变的重要性,多么伟大啊!若非圣人,无法完全理解。只有通过变化,才能知道天地的盛衰消长;只有通过权衡,才能知道天下的轻重缓急。盛衰消长是时间的体现,轻重缓急是事务的体现。时运有顺有逆,事务有损有益。圣人如果不知道顺应时运的顺逆之道,怎么能知道变化 的作用呢?圣人如果不知道顺应事务的损益之道,怎么能知道权衡的作用呢?运用盛衰消长规律的是变化 ,处理轻重缓急的是权衡。因此,权衡和变化,都是圣人所遵循的处世之道。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