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特大桥垮塌:天灾之下,更需筑牢“人防”堤坝 一声巨响,烟尘腾空,横亘于大渡河东源的阿坝红旗特大桥轰然坠入足木足河。这座今年1月才宣告主跨合龙、被寄予厚望的“云中之桥”,在投入使用前夕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告别历史舞台,令人震惊之余,更引发深刻反思 官方通报将原因初步指向山体滑坡导致的边坡裂缝,并因提前一天实施交通管制而确保了零伤亡。这无疑是此次不幸中最大的万幸,体现了风险预警机制的及时响应。然而,一座设计主墩高达172米、总投资不菲、技术复杂的特大桥,在主体工程刚合龙不到一年便不堪山体“挪动”一击,仅以“地质灾害”为全部归因,恐难以完全平息公众疑虑 红旗特大桥的“短命”暴露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个亟待重视的命题:在地质活动频繁的复杂山区,工程设计与自然风险的对话是否充分?桥梁可以“横空出世”,但其赖以立足的边坡、山体是否经过了同等深度的勘察、评估与加固?设计图纸上的力学模型,是否完全驯服了西南地区活跃的地质构造?此次边坡失稳,是超出了所有科学预测能力的“不可抗力”,还是在勘察、设计或施工的某个环节,对地质风险的认知与应对尚有提升空间? 这并非苛责。红旗特大桥并非孤例,近年来,一些新建重大工程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时有显现。它们往往代表着顶尖的工程技术,却在与脚下土地的“相处”中遭遇挫折。这警示我们,越是宏伟的超级工程,越需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追求跨径、高度、速度的同时,必须将工程置于更广阔的地质生态系统中进行审视,将边坡稳定性、地质灾害防治提升到与主体结构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此次“无伤亡”的结局,虽得益于应急处置,但更多的是幸运。我们不能每次都依靠“提前一天管制”的预警来规避风险。真正的安全,应建立在工程自身具备更强韧的抗风险能力之上。这意味着从规划伊始,就需进行更为审慎详尽的地质勘察;在设计阶段,引入更保守、更前瞻的安全冗余;在施工过程中,对隐蔽工程、边坡加固等实施更为严苛的质量控制 桥塌了,可以重建;但公众对重大工程安全的信心一旦受损,修复起来则艰难得多。红旗特大桥的垮塌,是一次沉痛的警示:在与自然共处的道路上,我们远未抵达终点。唯有将每一次事故都转化为进步的阶梯,让“敬畏自然、科学至上”的理念深植于工程血脉,才能在未来筑起更多真正经得起时间与自然考验的“安全长城”。天灾或难避免,但人防的堤坝,必须比任何预计的冲击都更加坚固(内容取材网络)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