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1935年的一张老照片,定格了一位年轻学生兵的身影。他身着洗得发白的抗日武装军装,稚嫩的脸庞尚未褪去青涩,眼神里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坚韧。手中端着一只粗陶碗,碗里大概率是掺了野菜的稀粥或杂粮饭,身旁的行军饭盒边缘磨得发亮,那是长年转战、风餐露宿的岁月印记。 彼时,1933年《塘沽协定》的阴影仍笼罩华北,长城以南沦为“非军事区”,日本趁机扶植汉奸、炮制“华北自治”,妄图将河北、山东等地打造成第二个伪满洲国。而国民政府在蒋介石领导下,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态度暧昧,一心“剿共”,让无数百姓与爱国青年心急如焚。 民族危亡之际,全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校园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阵地。北平、天津、上海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口号,“一二·九”运动的呐喊点燃了全国抗日的火种。许多知识青年不甘只喊口号,毅然放弃安稳学业,投身抗日武装,成为照片中这样的学生兵。 这位学生兵,或许是北大、清华的学子,或许是天津、山西的中学生。他脸上还带着几分书卷气,眼神却已变得硬朗。清晨可能刚跟着队友学习拆枪,午后便到村里给老乡宣讲抗日道理,夜晚还要坚守岗哨。粗陶碗里的稀粥难以下咽,却是行军间隙难得的慰藉。他们既是战士,也是“宣传员”,用所学知识写传单、演街头剧,把“抗日救国”的信念播撒到千家万户。#铭记历史##致敬先烈##吾辈当自强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