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西安树池直角改圆角完工!地下管廊制约下的城市细节优化 近日,西安市凤城八路东段北侧的30余棵国槐树树池改造工程正式完工——原本引发争议的水泥树池,在吸纳网友建议后将直角改为圆润弧度,既保留了加固防护的核心功能,又兼顾了通行安全与视觉舒适度,成为城市治理倾听民意的生动案例。 此次改造的起因,源于老树池的“生存困境”。由于该路段地下铺设了城市管廊,行道树无法深植地下,只能采用地面树池栽植模式。随着树木逐年生长,原先的砖砌树池被不断粗壮的树根挤压开裂,甚至出现倒塌风险,不仅影响树木生长,也给行人通行带来安全隐患。市政部门最初规划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重建树池,虽能解决加固问题,但1.4米高、1.6米宽的直角设计,引发了网友对“占用人行道”“棱角易磕碰”的争议,不少人建议将直角改为更安全美观的圆角。 接到网友反馈后,相关部门迅速调整施工方案,在不改变树池核心尺寸与加固功能的前提下,将四个直角打磨为圆润弧度,并在树池外立面喷涂仿石涂料,既提升了视觉质感,又有效降低了行人碰撞受伤的风险。不过工作人员也坦言,受地下管廊布局限制,树池的宽度和高度难以进一步优化,无法像部分网友期待的那样采用完全圆形设计——圆形树池需占用更大人行道空间,且可能与地下管廊发生冲突,最终只能在“安全加固”与“空间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呈现出当前的折中方案 。 这场看似微小的树池改造,背后藏着城市治理的大学问。地下管廊作为城市“地下血管”,承载着供水、供电、供气等关键功能,其布局直接制约着地面设施的设计空间,类似的“设计两难”在城市更新中并不少见。而网友建议被快速采纳、方案及时优化的过程,既体现了市政部门对民意的重视,也展现了“柔性治理”的智慧——不追求“一刀切”的完美,而是在客观条件限制下,最大限度回应民众对安全与美观的需求。 如今,改造后的树池稳稳包裹着粗壮的树干,圆润的棱角与仿石外立面融入街道景观,行人通行时无需再刻意避让尖锐边角。有市民表示:“虽然树池大小没怎么变,但圆角设计明显更贴心,能感受到部门确实听进去了大家的意见。” 这场树池改造,不仅修复了破损的城市设施,更搭建起市民与城市治理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它让我们看到,城市的美好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能否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通过倾听与变通,不断优化每一个细节。#热点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3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