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1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曹魏(220年-266年)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割据政权,由曹丕通过汉献帝禅让建立,定都洛阳,最终被司马炎篡位改为晋朝。作为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曹魏控制着约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和西域等地区。 历史沿革 曹魏的崛起始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汉王朝的统治。中平六年(189年),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乘势进入洛阳,独掌大权,各地州郡大吏纷纷举兵,形成割据势力。曹操在关东联军瓦解后开始四处征战,先占据兖州,又收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之后用七年时间平定河北,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欲统一全国,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朝,建立曹魏。 政治制度 曹魏在政治制度上有很多创新,如设立了中书省来掌管重要事务,限制了宦官和外戚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这个制度后来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基础。曹操在《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使曹魏的政治比较清明。 军事与经济 在军事方面,曹丕时期平定了河西地区的羌胡叛乱,重新控制了西域。后来,司马懿消灭了辽东的公孙渊,把朝鲜半岛北部也纳入了版图。在经济上,曹魏延续了屯田制度来稳定农业生产,用谷帛作为交易媒介,促进商业发展。曹魏政府还役使广大劳动者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对促进北方农业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文化成就 文化方面,曹魏重建了太学,确立了五经课试制度,恢复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开创的建安文学,形成了“慷慨悲凉、风骨道劲”的独特风格,后来被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为“建安风骨”。 衰亡原因 曹魏最终走向衰亡,主要原因包括士族门阀垄断九品中正制,削弱皇权;宗室力量太弱,无法制衡权臣;以及司马家族经过三代经营,建立了牢固的权力网络。公元249年发生高平陵之变后,军政大权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公元260年的甘露之变中,魏帝曹髦被杀,皇权彻底丧失尊严。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司马炎篡夺曹魏皇位,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曹魏虽然只存在了46年,但它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和历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