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热门 #情感 1971年1月19日,台北寒风凛冽。文学巨匠林语堂受邀赴宴,临行前将长女林如斯独自留在房间。谁也未曾料到,这短暂的离别竟成永诀——林如斯选择在屏风梁上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这位曾被林语堂寄予厚望、被视作“作家衣钵传人”,且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才女,为何会走上绝路?追溯她的一生,悲剧的伏笔或许早在1945年那场未遂的包办婚姻中便已埋下。 彼时22岁的林如斯,正值青春年华,却已被父母提上婚事议程。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看中了军医汪凯熙,此人毕业于协和医院,曾与林如斯的弟弟林如琦一同在战场救治病患,在他们眼中,这是门当户对的良配。可林如斯心中早有归属,她对父母的安排满心抗拒,却无力说服固执的父亲。眼看订婚日期临近,走投无路的她做出了极端选择——订婚前夜,与心上人狄克一同“私奔”。 狄克是林如斯在美国念书时同学的哥哥,两人相识多年,林如斯对他倾注了刻骨铭心的爱意。在外人看来,狄克不过是个玩世不恭的混混,虽出身广告公司老板家庭,却无一份正式工作,与林如斯的“大家闺秀”身份格格不入。可林如斯不在乎这些,在狄克身上,她看到了自己从未拥有过的“叛逆”与“疯狂”。从小到大,她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一言一行皆遵循父母规划,从未有过真正的自我。 她的名字“如斯”,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饱含着父亲作为大作家的文学期许。母亲出身厦门首富之家,家境优渥的她自出生起,便背负着父母的高期待。林语堂虽无重男轻女思想,却一心要将她培养成样样出色的大家闺秀。7岁时,她便有诗作发表于杂志;16岁时,又与妹妹林太乙合作出版英文日记《吾家》。这些耀眼成就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攻读,也是从未停歇的压力。她感激父母的悉心培养,却也渴望挣脱束缚,追寻真正的自由。 13岁那年,林家旅居美国,原本计划一年的行程,因战乱延长至四年。1940年,父亲带着全家回国投身抗战,可重庆战火纷飞的日子仅过了三个月,林语堂便决定先带家人返回美国。林如斯不愿离开,她想留在祖国,与同胞们共赴国难。第一次在离开重庆时,她鼓起勇气提出留下,却被父亲拒绝;第二次,在途经香港转机时,她再次恳求,依旧没能改变父亲的决定,最终还是被带回了美国,只能在陶尔顿学校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后续评论区)#情感共鸣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