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很火的两篇文章《主体性何以缺失:研究生“无研究无生活”现实困境探索》、《模糊的边界:高校研究生何以既无研究也无生活》,看完深深叹了口气。今天张老师下课和我们一起聊了近半个小时,大致是关于博士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难、苦,两个字概括总结了所有的心酸与无奈,卷文章,扎进实验室不见天日,坐在工位上一坐就是一天,出不出成果不知道,生活是全无的。 早上同学开车,我们几个一起去听报告,回来的路上,车上有人提议能不能开车绕学校转一圈,秋天树叶快落完了,也没有欣赏,大家也都感同身受的支持,出不去,更没有时间出去。 车上大家除了聊了关于报告的一些学术探讨以及自己最近的研究设想外,无论怎么样开始话题均会以困难与焦虑去结束所有话题。雁塔图书馆那里有很多很高郁郁葱葱的大树,姐说她每天走到那个周围,就幻想自己走到了森林里,自己出来旅游了,大家都苦笑起来。我附和道,取快递的银杏路也是我顺带的旅游景点。 走过这段经历的人能感同身受其中有多少无奈和煎熬,姐说这个事情不结束就要一直在这个状态中,接受这个常态的焦虑。 我们报团取暖,只剩下对学术研究的渴望,环境纯粹,一切都变的简单起来,眼神都清澈了不少。每天出现情绪,消化、复盘、理解,不断失衡,再找回平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重构,反正很疼,我走过这一切会不会以后都波澜不惊?#日常vlog #读博日记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1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宗萨仁波切: 。我们觉得他人好,从来不是他的底色,是我们想借他圆自己对美好的想象。幻破:情绪是执念的崩塌,后来他变了一 不是他真的变了,是他脱了那件我们缝的衣。你以为他永远温和,可他也会因急事皱眉;你以为他永远在意,可他也会因疲惫忘了你的叮嘱。这些不合预期的瞬间,像针戳破了气球,我们的愤怒、委屈,从来不是怨他,是怨自己的幻相塌我们的情绪风暴,本质是“失控的执念”:我认定你该是怎样,你偏不是,于是我恼的不是你,是那个“掌控不了幻相” 的自己。那些歇斯底里的瞬间,不过是在和自己织的梦较劲。 •放下投射,方得轻安:真正的清醒,从承认他只是他开 媮。不是不再喜欢,是不再把喜欢变成“鄉架”一他可以温和,也可以急躁;可以在意,也可以偶尔疏忽。就像山月,既有圆满时的清辉,也有残缺时的朦胧,你接受它的所有样子,便不会因月缺而叹 “失了圆满”。 •有禅者说“见山是山”,初时见山是“我想的山”,后来见山是“山本身”。放下对他人的投射,不是冷漠,是松绑 ——松鄉他人不必活成我们的期待,也松鄉自己不必困在幻相里。当你不再把自己的影叠在他身上,便会发现:他还是那个 寻常人,可你看他时,心不再慌了,风再吹,铃再响,也只当 是风过铃动,再无多余执念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