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7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笤帚疙瘩的故事 小时候,家里的大人都很忙,疏于管理我们这些夜孩子,我们就淘得没边,爬树掏鸟窝能踩断枝桠,下河摸鱼能把裤褂丢在河滩,母亲的嗓门喊哑了三回,我仍是左耳进右耳出。直到那回,我和邻家小伙伴去果园偷摘桃子,不仅踩坏了人家的半畦菜,还把人家精心设计的篱笆扯了个大口子。       回家时,母亲正坐在门槛上纳鞋底,看见我们衣兜里鼓鼓囊囊的桃子,又听人家找上门告状,她没骂一句,只是慢慢站起身,我家的笤帚疙瘩天天放在炕沿边上,伸手可取,用这玩意儿来打屁股,既很疼,又打不出伤。我已经尝到的笤帚疙瘩挨打的滋味,我吓得往炕角缩,邻家小伙伴也躲在我身后直哭。母亲却先按住我:“第一下,罚你偷东西,手脚不老实;第二下,罚你带坏弟弟,没个当哥的样;第三下,罚你损坏人家东西,不知分寸。”      笤帚疙瘩落在屁股上,一下是一下,不偏不倚,痛感脆生生的,不似棍棒那般沉,却足够让人记牢。每打一下,母亲就数一声,数到第三下便停了手,转而摸了摸邻家弟弟的头,递给他一个馒头:“以后可不能跟着你哥瞎跑了。”     当晚母亲带着我去给人家道歉,赔了钱,又帮着修补好篱笆、平整菜畦。回家的路上,她才说:“打你不是为了出气,是让你知道,错一件事就该受一份罚,一码归一码,没人能替你担着。”      后来我又犯过一次错——把父亲珍藏的砚台摔碎了,吓得藏在猪圈里不敢出来。母亲找到我时,手里依旧拿着笤帚疙瘩,却只轻轻打了一下:“就这一下,罚你毛手毛脚,不懂得爱惜东西。砚台碎了能粘,规矩破了可补不回来。”那一下力道很轻,更多的是提醒。       现在母亲老了,我也长大了,只有在母亲的眼里,我还是个孩子,八十六岁的老人对近六十岁的我进行的教育,已经不再用笤帚疙瘩。我记得西汉刘向《说苑·建本》记载的“挨杖伤老”典故,讲述了梁国睢阳人韩伯愈(又名韩伯俞)的孝行佳话。韩母教子严苛,常以杖责纠错,即便韩伯愈成年为官,仍对母亲的责罚跪受不避。某次受杖时,他察觉母亲击打力度大不如前,竟未感疼痛,由此推断母亲已年老体衰,不禁悲泣诉道“恐母寿促”。这份因体谅亲衰而发的至孝,被后世列入元代《二十四孝故事》,还衍生出“伯俞泣杖”的成语,韩姓族人更以“泣杖堂”为堂号,永远铭记其孝德典范。这也是我每次见到笤帚疙瘩 倍感亲切的原因吧。       那些曾让人望而生畏的老物件里,藏着最难忘的成长印记。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9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