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冠军,与震耳欲聋的沉默 十五运女子100米栏的跑道,像一条被镁光灯灼伤的线。 发令枪响,所有的镜头、所有的解说、所有的期待,都精准地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吴艳妮起步了!吴艳妮加速了!吴艳妮跨栏了!” 她的名字被反复吟诵,她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解读。我们沉浸在一条预设的“英雄叙事”里,等待着那个被资本和流量提前标注的“圆满结局”。 然而,冲刺的瞬间,故事陡然翻转。一个名字像一道陌生的闪电,劈开了所有预设的剧本——“恭喜刘景阳夺冠!” 一瞬间,世界安静了。解说员或许有一秒的语塞,镜头慌乱地寻找着那个本该是绝对主角的身影。我们这才惊觉,在追逐那道最耀眼的光束时,我们几乎完全忽略了跑道上另一颗真正闪耀的星辰。搜索“刘景扬”,才发现她在镜头里近乎“隐形”。她的胜利,像一场安静的“突袭”,衬得之前所有的喧嚣有些滑稽,更有些可悲。 她的母亲,在看台上激动难抑,那句反复的“你知道她经历多少吗?”像一根针,刺破了胜利背后所有的辛酸。“她连教练都没有了,她太艰难了,没有人看好她。” 朴素的话语,勾勒出一个运动员在聚光灯之外的孤寂背影:没有资源的倾斜,没有媒体的追捧,甚至失去了专业的指导。她所拥有的,只有那份不被看好的梦想,和一条必须独自奔跑到终点的路。 这一幕,何其现实,又何其熟悉 历史的尘埃落下,覆盖的是同样沉重的模板。 2000年悉尼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在冲过终点后,茫然四顾,找不到一面国旗,身边没有一个教练与队友上前拥抱。她像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胜利者。25年过去了,从奥运赛场到全运舞台,剧本换了,演员换了,但那套运行逻辑,却仿佛陷入了时空停滞的泥沼——时间在变,那群人,那套追逐热点的规则,一点没变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目光,究竟是被谁牵引? 答案残酷而现实:被资本与流量 资本追逐确定性,追逐能快速变现的热点。它们会提前押注那些已有名气、有话题、有“星相”的运动员,用海量的宣传资源为其铺设一条金光大道。于是,媒体的镜头成了资本的提线木偶,我们的视线也被无形中圈定。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个被精心策划、反复推送的“故事主角”,而非赛场上每一个平等拼搏的灵魂 而那些没有身处流量中心的运动员呢?他们成了背景板,成了“陪跑者”,即使他们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即使他们最终加冕,也依然要面对夺冠后“这人是谁”的集体茫然。他们的闪耀时刻,被一道名为“忽视”的阴影所笼罩#刘景扬 #王丽萍 #上热搜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8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