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3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战国末期,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中,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对其余各国虎视眈眈。作为秦国的东邻,韩国的疆域却最小,又处于各个强国之间,不断受到周边国家的蚕食,已经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秦要向东方发展,第一个被攻取和兼并的目标势必是韩国。为了令秦国无暇东顾,韩国君臣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公元前246年,韩桓王派遣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入秦,让他作间谍,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王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工程还未完工时,郑国的身份败露。秦王大怒,欲杀郑国。郑国坦然相告,虽然韩国国君派他来充当间谍,但水渠修好后,秦国将受益无穷。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有道理,便令他继续修渠,并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渠首起于泾阳瓠口(今陕西泾阳境内)。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今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后进入关中平原。郑国充分利用关中平原西北略高、东地略低的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郑国渠由西向东横跨渭北高原,可灌溉关中东部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因渠水中含有大量泥沙,不仅可以用来抗旱,还有改造盐碱地之效,关中平原遂成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自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未变!(声音来源:娓娓道来ViVi) #郑国渠 #大自然鬼斧神工 #山村美景 #山美水美 #秦始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4
在秦国的鼎盛时期,曾修建了三大水利工程,到现在还泽被后世,造福一方百姓。 它们分别是:都江堰:灵渠 郑国渠: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郑国渠开始建造。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郑国渠的修建也充满着传奇色彩,本是韩王的 ”疲秦“之计,想用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来耗尽秦国的国力,让秦国无暇对外战争,无力东伐。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韩国”奸细“郑国当不了间谍,但却是古往今来应该都能排得上号的伟大水利专家。”引泾注洛“,由引水口至入洛处全长为126.03公里,灌溉面积约8万公顷。整个工程到秦王政十年(前237)才完工,历时十年动用十万人力,终于修建成功中国最为壮观的水利工程。使渭北平原的“泽卤之地”变成了“千里沃野”。从此,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史记·河渠书》载:“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4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合今125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因郑国的不世之功,秦国便把这一水利工程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渠首的遗址位于泾河县王桥镇张家山泾河东岸,可惜我们上周去时,因汛期,暂时不让通行,所以没能找到下图这块碑。 在两千年的岁月里,郑国渠也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改建重修。继秦朝郑国渠之后,先后有汉代白渠、唐代郑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近代泾惠渠。但由于泾河河床的不断下切,为能够正常引水,渠首取水口在不断向上游转移。 汉代白渠是郑国渠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首选在郑国渠口以上约1200米处。 “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恤志》)。 白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汉书·沟洫志》记载当年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函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后将白渠与郑国渠合称为郑白渠。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 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渠口向上游延伸约2km。但工程是几起几落,几度重修又几度搁置,前后历时近40年,最终在大观四年完工。#超级工程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