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国学文化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第一篇《易传》的秘密。《系辞传》第十五章:原文:“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之道究竟有多深?孔子在《系辞传》第十五章中给出了他的见解,这不仅是一部智慧之书,更是通往道义大门的钥匙。 孔子感叹,《易》的道理真是达到了极致!这部《易》,是圣人用来崇高道德、广大事业的学问。智慧如天道般高明,礼节如地道般谦卑,天地尊卑有序,《易》的法则就在其中生生不息。成就万物本性而保持其存在,这正是通向道义的大门。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进一步解释,“至,极也”,他认为《易》道已达天人之理的极致,是最高的智慧体系。通过“知”与“礼”的结合,《易》既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又能拓展我们的实际功业。他将“知”与天道高明关联,“礼”与地道谦卑关联,形成了天人相应的修养体系。而“成性存存”,则是《易》能使万物本性得以成就,并通过持续修养保持其存在,最终通向道义。朱熹将《易》学纳入理学体系,强调了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生生不息以及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知崇礼卑”沟通天道与人道,实现道德修养与事功实践的统一,让生命价值得以延续,最终将《易》理落实到“道义之门”的具体修养路径。 你对《易》之道有何见解?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部智慧之书的奥秘吧!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