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5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能从侧面反应哪些老上海都来自于哪里。 布衫与霓虹 青石板路沾着晨露,他把补丁摞补丁的包袱甩上肩头,身后是炊烟缠紧的田垄,身前是十里洋场的传说。 布鞋碾过泥泞,换过木船,再踏上哐当作响的火车,车窗外的稻浪渐渐被高楼剪影替代。初到上海的那个黄昏,他攥着娘塞的皱巴巴的铜板,站在霞飞路的人流里,看电车叮叮当当碾过柏油马路,看西装革履的先生与旗袍裹身的小姐擦肩而过,布衫上的麦香与空气中的香水味撞了个满怀。 上世纪30年代初,在浙江兰溪的乡下,同村的三个年轻的少年,两个16岁一个17岁,一起到上海谋生。农村的孩子初到民国时期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显得慌张又迷茫,可他们凭着农村孩子特有的善良和勤劳,话不多只干活,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三个少年分别成都路,泰兴路和闸北的公兴路安顿了下来,经过努力的工作不但得到师傅们的认可同时还收获了爱情,在上海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转眼到了1950年,随着全中国的解放,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旨在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使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彻底翻身,当家做主。 到了1952年,三个小伙子分别收到了家乡父母的来信,信里是这样说的,赶快回来吧,家乡实行了土改,你们本就是农民,如果不回乡,那土地就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土地,不就回到以前了吗? 那时,三个来自于浙江农村的少年已经30多将近40岁了,而且在上海都生儿育女,在工厂里干的好好的,收到家乡父母的来信特别为难,既不能违抗父母又实在不想回去,只能拖一天算一天,可其中有一个经不住父母的日催夜催,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浙江农村,然后结局不说大家都知道,重新变成了农民,一个典型的农民,他的子女后辈顺理成章也就是农民了。 再说说另外两个,一个在当初到上海谋生的工厂(那个时候其实也不能算工厂,就是个手工作坊,后来公私合营小作坊合营变成了工厂)成都路附近的石库门弄堂安顿了下来,五个子女在上海出生长大,一直到90年代南北高架开工,全家随着上海这场世纪大动迁,被安置在普陀的真光新村,老人一直干到光荣退休。还有一个同样情况,90年代随着闸北公兴路的改造,全家被动迁到了宜川新村,两个老人每月拿着固定的退休工资,安享晚年,到最后入土为安回到了兰溪家乡。 若干年后,每逢清明假日,当老人的后辈去给老人上坟时,村里人都会说,上海佬来了,上海佬来了。。。#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3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1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44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