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万
为什么说“得中原者得天下”? 问鼎天下之所以要先“涿鹿”,是因为中原地区有着富饶的民生经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1)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地形平坦,农业相当发达。 在以农桑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是古代最大产粮区,当地气候适宜、河流密集,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一年有两季的收成。如商周至唐宋,中原粮产直接决定国家兴衰。古代战争,粮草是重中之重。隋唐以前,关中与中原为全国经济重心;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中原更成南北漕运枢纽。至今河南地区依旧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2)从战略上讲,中原地区可以说位于“天下”的中心地带。 如果能够占据中原,对外作战半径会极大缩小。作战半径变小,意味着后勤运输压力就会小,能够极大地节约军队开支。这是因为中原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是坦荡荡的大平原,无天然屏障,域外的强兵贼寇要打进来是很容易的,又因为地处域中,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受敌,从四面八方打进来的强寇们彼此相争,便使得中原成了拉锯鏖战的战场。譬如说,三晋攻楚,秦国伐齐,楚国问鼎天下都需要先涿鹿中原? (3)“人口”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古代中原地区人口稠密、集中。 古代江南地区虽然人口也多,但过于分散。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就是最重要的战力标志,谁的兵多,谁胜的机会就大。中原地区庞大的人口能够提供充足的兵源。古代的统治者一旦占据中原,第一件事情基本都是召集兵员,扩充军队。如曹操占据中原后,凭借庞大人口基数组建强军,抗衡蜀吴;#知识分享 #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国学启蒙 #国学智慧文化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万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历史 #地理 五分钟讲历史-第7集 为何说得关中者得天下 关中,即关中平原,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之一,孙老师认为关中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的地理区域。我们要理解关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得关中得天下,要从它的地理进行分析。 关中平原: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亦称渭河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安康盆地)、秦巴山脉,西起宝鸡,东至渭南。 关中平原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棉花。有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 关中平原以前并不肥沃。关中平原的北部渭北平原,秦代以前都是盐碱地,关中平原当时一半的区域,都不能产粮,秦国在秦始皇时期用了10年修建了郑国渠,引泾水改造渭北平原盐碱地为沃土,真正释放了关中平原的产粮潜力,这为秦灭六国扫清了物资供给的障碍,也极大的改善了关中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一个国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掏空自然,才能够真正泽被后世。 渭河平原区之所以被称为关中,因为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 潼关为四关之首,是关中平原的东方门户,为战国时秦人所建。北临黄河,南靠秦岭,东西百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本名函谷关,东汉后才改名为潼关。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是从关中到四川的交通要道。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萧关,在现今宁夏固原,修筑在六盘山东麓山口。萧关主要面对的就是来自陇西、河套的游牧民族了。游牧民族的骑兵越过六盘山,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只需三天便能兵临长安! 武关,战国时秦楚 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秦楚咽喉”。 关中也是进入汉中(陕西汉中市)的重要基地,从关中盆地到汉中盆地,古代中国人开凿出了五条通道,从东到西,依次是库谷道、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和陈仓道。 为何说得关中得天下。首先,关中三面环山、一面靠黄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古时交通不便,地理优势就是王道。其次,因为关中平原四个方向都有关隘和天险,易守难攻,方便进取天下,可以方便西取巴蜀、东出中原、南下荆楚,又可以北出河套平原等地。所以关中地区成为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