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康,一九二零到一九九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有限元方法的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源集,浙江省绍兴市,少年时代生活于苏州市。 他的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从事文职工作。他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主要负责操持家务。父亲眼界宽广,主张孩子接受现代教育,因此,冯康兄妹四人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冯康六岁开始上学,他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在苏州中学下属的实验小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就读。他品学兼优。他上小学时并没有流露出对数学的兴趣,上中学以后才开始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江南地区沦陷,冯康 和当时的很多爱国青年一样,被迫转到后方。一九三八年,冯康随家人迁到福建,在家中自学了半年。一九三九年春,他考入福建协和学院数理系。同年秋天,他又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奠基系,两年后转到物理系。他在大学时兼修了奠基物理、数学三个系的课程。 这一与众不同的背景,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一九四四年,冯康大学毕业。之后,他将研究方向转为数学, 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方面的研究。一九四五年,冯康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物理系的助教。一年后,他又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一九五一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后来又进入苏联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进修。一九五七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科研方向转为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并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到一九七八年。一九七八年,冯康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出任中心主任,直至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零年,冯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九八七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名誉主任。一九九零年,冯康成立的中国科学院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七日,冯康在浴缸前不慎滑倒,与世长辞。一九九七年,冯康的哈密尔顿系统新级核算法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冯康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拓库群、广义函数、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科学与工程计算等。他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 提出了最小几乎周期拓仆群,建立了广义函数的范函队友丁力与广义美林变换,独立于西方,创立了有限员方法,提出了自然边界规划和抄其一积分方程理论, 发展了有限源边界源自然偶合方法。首创新几何计算方法,开辟了动力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的交叉性研究新领域。 在冯康的这一系列贡献中,最值得一体的是他所创立的有限源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冯康在解决大型水坝计算问题的集体研究实践基础上,创造了一整套解微分方程问题的系统化、 现代化的计算方法。当时他将之命名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及现在的有限源方法。这一研究成果体现在冯康的论文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中。在这 篇论文中,冯康用高深的数学理论证明了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建立起有限源方法严格的数学理论框架,为有限源方法的应用提供的可靠的理论基础。 这项研究成果领先于西方,得到了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曾任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的帝翁寺曾对冯康及其团队的重大发现有如此评价。 彭康创世的有限源方法意义重大,中国学者在对外隔绝的环境下能够独立创立有限源方法, 实在是太伟大了,这在世界上属于最早之列。今天这一贡献已为全人类所共享。一九八二年,冯康与利翁斯一起主持了中法有限员讨论会。在会上,冯康与弟子余德浩联名发表了论文椭圆编织问题的正则积分方 成极其树之结,这是中法有限员讨论会最主要的报告之一。同年,冯康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报告的题目就是有限员方法与自然边界规划。国际数学界认为,由冯康所开创的有限员研究 之后,经有美国、法国、杰克、意大利等多国学者的广泛参与,最终确定了有限员的逼近精度、逼近性质、有限员尺寸和多项式介词的关系, 从而使有限源方法实现了质的飞跃。毋庸置疑,有限源方法的发现让冯康让冯康成功步入了世界级数学大师的行列。二零零六年,牛津大学的教授特列菲坦 段文对计算数学的发展做了千年回顾,他将中国古代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刘慧列在了重大成就列表的第一项,将冯康列在了第九。 这充分反映出冯康所创设的有线源法的重要性和世人对他这一成就的高度认可。冯康的有线源方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应用于工程技术和科学计算中,对于求解有界区域的椭圆编织问题 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了促进中国计算数学学科的发展,冯康多次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呼吁社会各方面重视科学与工程计算,倡议成立科学与工程计算开放实验室等。 可以说,冯康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成功的将中国置于应用数学及计算数学的世界版图上,并由此而获得了国际声望。这是他的殊荣,更是中国人民的殊荣,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