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百分之九十五的本地化率的零部件都有哪些?是由哪些供应商供应的呢?二零一九年,特斯拉在上海建立了亚洲第一座超级工厂。为了更好地融入国内市场,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未来全部零部件都要本土化。 二零二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实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供应链本土化,二零二二年,供应链本地化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在电池供应方面,特斯拉所使用的电池是由宁德时代提供, 而其中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是由干封理业和天机立业这样的龙头企业生产。在电驱动系统供应方面, 则是由中科三环等企业供应,传感器和散热器是由军盛电子和东山精密等企业生产,在中控系统部分是由京东方等公司供应。在内时方面则是由华育汽车、辅耀玻璃等企业提供,而底盘是由 安杰科技和宝龙科技生产的。由此可以看出,特斯拉除了自动驾驶芯片和算法以外,其他的器件几乎都是由国内企业提供的。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国产特斯拉除了车标是外国的, 其余的全部为中国制造。不过我查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个车标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这玩意反正不能在国外生产,再运回国内安装吧。
粉丝6539获赞8.8万



今天我们来看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拓普集团,二零一六年进入到特斯拉的供应链,目前已经成为特斯拉底盘系统的核心供应商,来自特斯拉的收入占比超过了百分之四十,并且在二三年的半年报当中披露 新产品机器人运动执行器已经获得了客户认可,计划在二四年的一季度进入量产爬坡。不过我们分析的重点并不是围绕特斯拉的光环,而是从一家零部件厂商的角度,对历史业绩的增长和盈利能力做归因,并且判断未来的成长方向。 先来看公司的营收结构,从产品对业绩的贡献来看,可以分为成熟类产品、中间产品和蓄势类产品。成熟类是减震器和 内饰功能键,目前减震器的市场份额是国内市场第一,全球第三,这两类产品的营收占比合计是百分之五十四。中间产品是汽车底盘系统,是一七年以来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营收占比从一七年的百分之七 提升到了二三年上半年的百分之三十一。剩余两类再加上二三年半年报当中提到的机器人运动执行器,我们统一归为叙事类产品。目前这几类产品营收占比都不高,但都是汽车智能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 对历史业绩的归因,我们从业绩增长、投资回报和运营效率三个角度分析。历史业绩增长的主线是绑定大客户加扩产。 二零一六年进入到特斯拉的供应商队伍,之后一九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二零年开始,特斯拉为公司贡献的营收从百分之四一路提升至百分之四十。之所以能够绑定这个大客户,和研发投入密切相关, 历年的研发费用率在百分之五左右。一六年至二二年,每一块钱的研发投入带来的毛利先降后升,后续要持续跟踪研发效率是否继续回升。 不过,绑定大客户也有弊端,容易形成大客户依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果链的相关代工厂商,但是与手机产业链完全不同,汽车产业的工厂布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设备工艺复杂,一般情况下在批量供货之后很难被取代。 这一点我们之前介绍的继电器厂商红发股份时也提到过。此外,由于特斯拉车型的畅销,公司的产能不足,收入的增长伴随的是资本开支的持续加大, 并且预计在二五年以前不会出现显著的下降。结合二二年公司增发募集说明书的信息,从产能来看, 二二年的底盘系统是四百三十万套,内饰功能键七百万套,热管理系统六十万套。根据目前在手订单的情况,上述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公司生产和市场的需求,破产仍将持续。 对于后续的业绩增长,可以关注最新的在建项目的投产进度,以及除了特斯拉之外,公司和其他整车厂的合作情况。 虽然收入增速较快,但盈利能力小幅下降,这是企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当中常见的现象。盈利能力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毛利率。毛利率下降是因为成熟类的产品降价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 减震器和内饰功能键是公司的成熟产品,也是业务的基石,两类产品的毛利率下滑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销售价格的下降。一六年至二二年,减震器的平均销售价格下降了百分之八点六, 内饰功能键下降了百分之十二。降价主要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下游市场是整车厂,产业集中度较高,整车厂对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溢价优势。同时,对于配套旧款车 型的零部件,整车厂会要求供应商每年下降一定比例的价格。此外,在整车价格不断下调的趋势下,降价的压力也会逐层传导至零部件供应商。二二年两类成熟产品的毛利率都已经开始起稳,主要是原材料的成本下降, 由于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了百分之七十,很难在生产上形成规模效应。 公司在二零零三年启动了轻量化悬挂系统项目,逐步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轻量化底盘产品线。一七年通过并购快速切入汽车高强度钢底盘业务, 目前已经实现了轻量化底盘系统模块产品线的全面覆盖,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一六年至二二年, 底盘系统的价格先降后升,虽然期间原材料的成本也大幅提升,但是毛利率表现稳定。二零至二三年的三次在融资里,木头项目都是围绕轻量化底盘系统。 最新二二年增发的木头项目还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工程进度大约是百分之四十。 期间底盘系统处于产能爬坡期,单位制造费用仍将小幅提升,预计项目正式投产之后,分摊到制造费用当中的折旧和摊销会起稳并且下降,这也有利于毛利率的回升。 热管理系统批量出货是在二零二一年,由于配套特斯拉增速较快,目前毛利率比较稳定。汽车电子类产品仍然在蓄势。 七、细分的产品包括智能刹车系统和电子真空泵,这两类产品是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环节之一,对于国内汽车产业来说,属于卡脖子项目。 智能刹车系统早在二零一七年就已经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但是该类产品属于汽车行业的创新产品,全球汽车市场都在推广,量产推进的速度也比较慢。另外,公司也希望继续升级软硬件的技术,降低未来技术淘汰的风险。 基于上述的原因,两个项目的进度都出现了延迟,汽车电子类产品的营收占比依然较低。根据二二年的增发募集说明书,汽车电子项目预计在二三年的七月份能够达到投产状态,详情要重点关注二三年的年报。 分析完盈利,我们再来看运营效率。先来看扩产过程当中资本开支的效率,每一块钱的资本开支带来的毛利下滑比较厉害,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利润增速小于收入增速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 其次,伴随着扩产,固定资产在总资产当中的结构快速上升,重点要跟踪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可以看到,一块钱的固定资产贡献的收入从一七年开始持续下滑,二一和二二年有稳定的迹象,后续也需要继续跟踪 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效率稳步提升。应收账款主要来自前五大客户,公司给整车厂的客户的信用周期一般在两到四个月。一七年扩产以来,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拉长。 自二零年开始,公司加强了对营收账款的管理,账期也显著缩短,但是因为二零至二二年的疫情影响,不确定这种趋势是否会持续,可以关注今年年报的账款回收期。公司对存货的管理能力始终在提升, 存货结构当中,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占比合计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存货周转效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产成品的销售周期缩短。总之,从运营效率来看,对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还是不错的。 至于扩产中资金投入的效率短期下降也是合理的。集体拓普集团,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业绩增长的主线是绑定大客户加扩产。汽车与手机产业不同,大客户 依赖的风险相对较小,不过也要关注公司与其他整车厂商的合作。第二,扩产过程中盈利能力小幅下滑,主要原因是成熟产品降价,中间产品仍处在扩产期, 未来毛利率的走势重点要关注底盘系统的投产进度,以及在热管理和汽车电子市场的推广情况。 第三,扩产中资金投入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小幅下滑,但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