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5
最后的晚餐 这个男人手里藏着一把刀,有人说他才是真正的叛徒,他正准备袭击耶稣,而犹大被冤枉了2000年。 这幅画就是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 我们来推理一下刚才的猜测是否合理。《圣经》中记载,犹大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 在画中,犹大神色慌张,身体微微后倾,充分暴露了他的心虚。作者怕大家看不懂,又增加了一个线索,犹大的右手紧握钱袋 —— 这袋银币正是他出卖耶稣的 “报酬”。 《最后的晚餐》还有一个姊妹篇:《犹大之吻》 这幅画出自大画家乔托之手,它记载了《最后的晚餐》之后的事情,大祭司带领罗马士兵来捉拿耶稣,但又不认识耶稣,于是与犹大约定,以犹大亲吻耶稣作为暗号,来指认谁是耶稣。 这两幅画的情节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都严格遵循教义的框架。 说到底,达芬奇再怎么伟大,他也只是个画家,不能随意篡改教义。 那么那把刀怎么解释呢? 据《圣经》记载,大祭司带人捉拿耶稣时,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了保护耶稣,拿起刀来反抗,冲突之中砍下了敌人的一只耳朵。 这样看来,手中持刀的这位就是彼得,他手中持刀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冲突。 据《马太福音》记载,当犹大看到耶稣遭受酷刑时,内心充满了悔恨。他试图将那三十枚银币归还,挽回自己的过错, 但是大祭司并不理会,他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个卑劣的叛徒。最终,犹大选择了自杀来赎罪。 这个人物也成为整幅画中最具争议的角色,有人说他受到了魔鬼的诱惑,有人说他是为了帮助耶稣完成救赎,甘愿背负骂名,无论如何,叛徒的烙印世世代代烙在了他的身上。 《最后的晚餐》历经数百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性的每一面。而达芬奇的餐桌,永远摆着第十四个席位,留给后世的叩问者。 #世界和平 #文化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0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9
00:00 / 1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3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5
00:00 / 1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1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6: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7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0
文武3周前
《太上感应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故事一 【译白】正道就精进,非正道就退避。 自此至“三百善”,实言作善之事,人能身体力行,立有福报者也。道,犹大路也。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险巇(xī), 即非道。二句,一属迁善,一属改过,然只一意,退非道而进于是道,统归一善而已。两“则”字吃紧着力,是非在当念辨,进退须实时决也。此处须下斩钉截铁手段,着不得一毫濡滞。转念复堕魔关,须时时省察,事事慎修,乃得此意。 【译白】从这一句开始到“三百善”,是讲行善的道理,人若是能够身体力行, 立刻就能够获得福报。“道”,就如同道路一样。只要是顺应天理,合乎人心,平坦正直,这就是道;而悖逆天理,违背人心,遍地荆棘险阻,这就是“非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二句,一句是教人向善,一句是教人改过,其实这二句讲的都是一个意思,从悖逆天理的行为中退出来,而进入顺应天理的道,这最后都统归于一个“善”字而已。而这二句都在这二个“则”字上下功夫。是非善恶在当下这一念就要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在当时就要决绝。此处必须要有斩钉截铁的魄力,实在是来不得丝毫的犹豫。一不小心,念头一转,就又堕落到三恶道中。所以,必须要时时刻刻的反省鉴察,事事都要谨慎的修持,才能体会得到这一句真正的意思。 此故事节选自《太上感应篇汇编》 原文如下: 昔有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谈虎伤人,众皆惊,独田夫色变异常。夫虎能伤 人,人莫不知,然未亲历,故止一惊。田夫身受其苦,故色变。人之于非道犹为 者,亦是不曾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今人日夕昏昏,只如梦呓。唯瞬存息养, 此心惺惺,一点灵光,常寂常照,虽有尘缘起灭,本体自如,方是通乎昼夜皆知 之道,自无非道惑乱得他。 #太上感应篇 #因果 #修行 #改命 #传统文化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1
00:00 / 1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09
00:00 / 1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3
00:00 / 1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
00:00 / 1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