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41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默然1周前
#上热门 河南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最近上演了一场感恩教育的闹剧。学校呢组织家长跪成一排,学生蒙上眼睛之后呢,被搀扶着从家长背上踩着走过去。现场的背景音乐还要深情地播放着,走吧走吧,学校宣称这是愧疚式的教育,试图通过肉体疼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荒诞的是啊,涉事的班级学生说完全不知道脚下踩的是自己的父母。有一个女生在摘下眼罩之后当场痛哭。这种刻意制造的信息差,本质是把家长工具化为情感刺激的道具,把学生异化为愧疚的实验品。当教育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惊悚片,结果啊必然是参与者的双重创伤,家长的尊严被践踏了,学生的心理遭受了冲击,而学校却以教育创新之名全身而退。有部分家长说啊,活动之前呢没有被告知需要跪在地上。现场呢因为不想让孩子丢脸,有这样的压力,所以被迫配合。这种被动服从的场景,想必各位做家长的一点都不陌生吧。我们在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可以任意调用的教育资源,谁敢不配合学校的工作呢?这个事情引发了舆情,涉事的学校对外电话无人接听,校领导避而不见。更讽刺的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活动不是学校组织的,是两个班级老师干的。好家伙,竟然想甩锅给老师。这一类的活动暗含的牺牲救赎的叙事,将亲子关系简化为债务关系。当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父母受苦来引发孩子愧疚的链条来传递价值观,其实就是在灌输一种扭曲的道德逻辑,感恩必须以他人的痛苦为前提。这种教育理念培育出的不是懂得尊重和回报的个体,而是习惯用自我牺牲换取情感认可的道德乞丐。心理学上早已经证实了,内疚感是极具破坏的情绪,长期被这种情绪操控的孩子,不会成长为懂得体的个体,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焦虑,沦为被动顺从的赎罪者。这一类教育形式的出现,反映出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急功近利,他们既没有耐心深耕日常育人的细枝末节,又急着看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成果,所以就用这种猎奇的形式主义替代了扎实的育人工作,用羞辱替代引导,用愧疚绑架亲情,最终啊,只会养出两类孩子,要么在负罪感里压抑自我,要么识破操控之后对亲情产生强烈的逆反。这还是教育的本质吗?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50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6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