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第十六.0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今译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遇到困难然后才苦学的是更次﹣等的人,遇到困难却依然不学,这种知识不多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引述 生来就知道的,称为"生知"。学了才知道的,叫作"学知"。遭遇困难,觉得有必要才苦学的,便是"困知"。一旦知道了,都是学有所得的人。只要不断求取上进,那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最可怕的是,即使有困难,也不想学习。这种甘心愚蠢的人,当然是最下等的了。 生活智慧 (一)生来就知道的,居于先天的智力。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则属于后天的努力。天生聪明的,固然十分可喜。值得我们互相勉励的,应该还是后天的学习。 (二)明白事理,加强品德修养,是知的目的。如果学习的结果,不能明白事理,或者明白事理,却无法增进品德修养,我们就认为和没有学一样。 (三)聪明的人,更加需要学习。因为一看就明白,往往只看到表面;一听就知道,常常只听到片面的道理。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令人惋惜,却时常出现。 #论语的生活智慧 #读书分享 #论语遍地开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 你好吗?#前年今日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上官璃2周前
行而后知不断求知才是真知,知而后行未必能行,未必得真知。 工作结束后常常在发呆,思维极速活跃,习惯性复盘。 一样事物0-10,直觉是天生的重点导向结果为1通常会很片面,但是严瑾的逻辑与理性又从1为导向的一个点然后了解多个方面结果所以常常导致有时候反应慢半拍,像是下棋走一步看一步,然后给予的重点结论是159为重点曲线,但由于沟通性问题又导致面对一些不太懂自己想法的人会习惯性厌蠢,同时又会在反省一些事情,与其厌蠢不如思考,别人的情绪是对方的课题,自己的平静与进步才是个人战场,不把自己卷进去,动机可以分析但有时候人都是下意识做出来的,大家自己都不知道,过度思考要么瓦解自我要么主体性太强。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简单也最难得,知行合一是如此的难。 闪闪发光的人大家都能发现,但善于从他人的不足中发现优点的人才是一种稀缺能力,欣赏是强者的思维,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优点,一定是自己拥有的潜质同频才能共振才能欣赏,否则无法理解甚至会怀疑批评,可以看见某种美好品质,能读懂某种美好,一定是因为自己所欣赏的事物是同频的,对别人的看法无论好与坏其实那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人们常常把他人的勇气说成叛逆,把沉稳说成懦弱,而在面对着自己的时候又把叛逆称之为勇气,把懦弱说成沉稳,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担责。绝大多数人提升自己的认知但都逃避了行动,企图通过经验分享直接获取他人行动的同等回报,从而少走弯路或者直接不走路。而普通的人是搜集所谓正确答案来预防未发生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最后导致真发生问题然后发现自己一直兜兜转转中。这也恰好说明了应该做的是直觉导向为1很重要,但1不是结果,而是引发行动的关键,1为目标导向+5为问题执行驱动,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再极简。 那么百次思考难以得到多个结论从而只有1,但由于一次行动可以引发多个导向,多次行动就会印证方向明确,所以直觉1可以当做是比他人多出的一种天赋的未来事物的预言但不能滥用,过程5可以当做执行中的复盘与学习,结论9又是一种复盘新收获。凡事都有两面性,不思考的三分钟热度等于执行力强,三思而后行是对的但思考过度也会导致好牌在手里打烂。择优而取一边思考一边执行,不管结果如何,有什么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再及时解决,哪怕做错了也没事错了就错了,先追求完成而后再追求完美。 发觉人们一律的思考方式是先看到好处才会行动也就是在等,但往往事实是先行动才会有好处,急于眼前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学习执行复盘的本质就是极致的重复。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