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48
花圈网10月前
民俗科普中国四大鬼节 中国四大鬼节,是民间传统文化中用以祭祀祖先、缅怀逝者的四个重要节日,它们分别是上巳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以下是对这四大鬼节的民俗科普: 一、上巳节 时间:农历三月三 起源与习俗:上巳节源于周代水滨祓禊的习俗,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但在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仍被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家家户户会在房屋里鸣放鞭炮,以吓走鬼魂。此外,闽南、台湾等地则有部分人士会在三月初三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二、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4日至6日交节 起源与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此外,清明节还有插柳戴柳、春游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三、中元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为七月十四) 起源与习俗:中元节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中元节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此外,还有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的习俗。 四、寒衣节 时间:农历十月初一 起源与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这一天,民间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人们会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寒衣节不仅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也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之情。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鬼节各具特色,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这些节日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与哀思,也是对生者的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40
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等,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它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为七月十四日)举行,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元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在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当中慎终追远的思想,这种对先人的纪念和尊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有助于增强家庭和家族的凝聚力,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家庭的温暖。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不忘根本。 在现代社会,中元节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们在面对生死问题时,能够更加坦然和理性。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通过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我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好好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此外,中元节所蕴含的敬祖尽孝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孝道意识和家庭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山泉庵 #道观 #道观日常 #道观生活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35
中元节也叫鬼节 2024年的中元节在8月18日,星期日,这一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习俗。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进行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融合了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在道教中,这一天是地官赦罪的日子,而在佛教中,则与目连救母的故事相关,通过举行盂兰盆节来超度亡魂。此外,中元节也是展现孝道和乐善好施精神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是对社会和谐的一种促进。 在不同的地区,中元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陕西省,有的地方会烧纸祭麻姑,有的地方则在田间挂上五色纸旗;在江苏省,有的地方会放焰口和河灯,有的地方则会吃特定的食品如扁食;而在四川省,人们会烧袱纸祭祖,并有“施孤送孩”的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中元节也有一些忌讳,比如避免在夜间外出、不游泳、不晾晒衣物等,这些习俗和忌讳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节日的敬畏和尊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元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线上祭祀、云端祈福等新型方式为远在他乡的游子提供了表达哀思的途径,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中元节也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如古镇灯会、民俗表演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元节 #中元节怀念亲人 #鬼节 #儿童动画 #儿童视频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等,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之一,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列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日。 它的核心内涵是 “敬祖、尽孝、慈悲” ,而非单纯的“鬼节”或“恐怖节日”。 1. 民间初秋庆贺丰收、将新收的稻谷等供品献给祖先,请祖先尝新。 2. 道教的“三元说”:道教认为正月十五是“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是“下元”(水官解厄)。中元节这天,地官会降临人间,校籍赦罪,为亡魂超度。道士会在这一天诵经作法,普度孤魂野鬼。 3. 佛教的“盂兰盆节”:源于佛经目连救母的故事,宣扬的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 因此,中元节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节日,共同强调了孝道文化、对亡者的追思以及对无主孤魂的悲悯。 二、中元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各地略有不同,但核心都是祭祀和慈悲。 1. 祭祖(家祭):最重要的习俗。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酒菜、时令水果、纸钱等祭品,在家中祖先牌位或祠堂前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2. 烧纸钱:人们相信通过焚烧纸钱、纸元宝、“金银山”等冥器 3. 放河灯:其意义一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他们引路;二是为自家的亡魂照亮回家的路,也照亮他们转世投胎的路。 4. 祭祀土地:七月十五也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感谢土地爷赐予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5. 普度(公普):由社区或寺庙组织大型的祭祀法会,在街边设祭坛,摆放大量食物祭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作法,超度那些无家可归的“好兄弟”(孤魂野鬼),广东叫做“烧街衣” 6. 忌避行为:由于传说这天阴间大门打开,鬼魂会来到人间,因此产生了一些禁忌,如晚上尽量不要出门、不拍别人肩膀、不吹口哨、不捡路边的钱、不把筷子插在饭上等,这些习俗带有一定的民俗信仰色彩。 三、为什么有人要用豆腐来祭祀? 用豆腐祭祀,尤其是在中元节,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寓意深刻的习俗 其实祭品分供神和祭鬼的,一般来说供神用热的,鸡鸭鱼烧肉等,祭鬼用冷的,因为吃不了会化,所以一般用芽菜,豆腐等,所以广东有谈鬼食豆腐的说法,下面有更官方大路的讲法 1. 象征“素净”与“清白”: 2. 替代“三牲”的慈悲之心: 3. 经济实惠,普施众人: 4. 民俗谐音的寓意: #民间习俗#求求其其吹下水 #最忙的闲人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