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润泽4周前
关于《众生赋》 这篇赋文以骈文形式,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世间众生相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传递出“知足常乐、安守本分”的生活智慧。它提醒人们认识到生活本就充满缺憾,不必盲目羡慕他人,而应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向内寻求心安自在。 2025-9-16 王太忠整理 下文是完整的《众生赋》 众生赋 作者:龟谷子 芸芸众生,各有樊笼; 有姻缘错配,反得儿女贤良; 有夫妇和顺,奈何体弱多恙; 身强似铁者,常叹囊中羞涩; 富甲一方者,每忧儿孙不肖; 少年腾达,英年忽逝如烟; 半世蹉跎,老来终成大器; 情真意切,偏逢负心浪子; 游戏风尘,竟获痴心佳人; 子女聪颖,多做离巢飞燕; 儿孙拙朴,反得绕膝承欢; 勤似工蜂,营营终生仅果腹; 狡如市侩,得志一时便称豪; 怀才抱德者,沉沦市井喧嚣; 弄潮逐利者,终化浪里微尘; 文采风流,囿于名缰利锁; 庙堂显贵,困于权斗倾轧; 商贾积货忧滞销,农夫荷锄祈丰年。 天公何曾存偏袒?红尘自古少周全。 明月犹亏盈有数,山川亦崩裂无常, 况血肉凡胎乎? 乾坤浩渺间,谁非芥子微尘? 世路崎岖处,尽是风霜行客; 命途如棋局局变,人生如茗盏盏新; 百态营生烟火众,各藏风雪各披霜; 汲汲于得失者,徒增三千烦恼; 安守于本分者,自得一方清宁; 莫羡他人起高楼,且惜自家灶火温; 但守三分知足意,自有清风扣心门。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古诗词的魅力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巅峰之作,全诗以“秋暝”为底色,将自然之美、生活之趣与心境之澄澈熔于一炉,既是一幅灵动的秋日山居图,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写照。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极简笔墨开篇,却字字见境。“空山”二字是全诗的灵魂,它并非指山的空寂无物,而是暗含着历经尘世喧嚣后的澄澈——新雨洗去了山林的尘埃,也涤荡了人心的浮躁。“晚来秋”则以时间限定,将秋的清冽与暮色的柔和相融,寥寥十字,便为读者搭建起一个清冷而不萧瑟、静谧而富生机的审美空间,奠定了全诗空灵淡远的基调。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堪称唐诗中“诗中有画”的典范。王维以画家的笔触,将光影与动态完美结合:皎洁的明月穿透松枝的缝隙,在林间投下斑驳的碎影,这是静态的“画”;清澈的泉水顺着青石潺潺流淌,叮咚作响,这是动态的“声”。光与影的交错、静与动的映衬,让画面既有视觉的层次感,又有听觉的韵律感,仿佛能让人置身其中,触摸到松针的微凉,听见泉水的清响,尽显自然之灵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为静谧的山林注入了生活气息。诗人并未直接描写浣女与渔舟,而是以“竹喧”“莲动”的侧面烘托,引导读者展开想象:竹林间的欢声笑语里,是劳作归来的浣女;荷叶的摇曳晃动中,是满载而归的渔舟。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既让画面更具动态感与烟火气,又避免了直白描写的平淡,让山居生活显得鲜活而富有诗意,也暗含着诗人对这种淳朴、自在生活的向往。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写景转向抒情言志。“春芳”象征着繁华的尘世与官场的诱惑,诗人却说“随意春芳歇”,表明他早已看淡世俗的繁华;而“王孙自可留”则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反其道而行之,直言山林才是自己心之归处。这两句不仅是对前文山居之美的总结,更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追求归隐生活的人生志趣,让全诗的意境从自然之美升华到精神之境,余味悠长。 整首诗以“空山”为起点,以“归心”为终点,景中有情,情中见志,既是王维“诗佛”心境的真实写照,也为后世读者构建了一个可感、可触、可栖的精神家园——在明月清泉间,在竹喧莲动里,藏着最本真的生活,也藏着最澄澈的初心。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