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2周前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的典范。 -作者: 张若虚,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传世极少,此篇为其最著名作品。 -创作背景:初唐时期,诗歌风格逐渐从六朝绮靡转向雄浑开阔,此诗融合了宫体诗的辞藻之美与初唐的清新意境,是时代诗风转变的重要体现。 *内容与主题 诗歌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为核心,层层展开: 1.开篇描绘春江月夜的壮丽景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以宏大视角勾勒出江月交融的壮阔画面。 2.中间由景入情,转入对人生、宇宙的哲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句,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江月宇宙的永恒相对比,引发对时光流逝、人生离合的感慨。 3.结尾聚焦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束,将离愁别绪融入江月景色,余韵悠长。 整体而言,诗歌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同时抒发了真挚的人间情感,实现了“景、情、理”的三重统一。 *艺术特色 -意境浑成:将江、春、花、月、夜五种意象融为一体,营造出空灵、静谧又略带怅惘的独特意境。 -韵律优美:全诗以七言为主,句式灵活,平仄协调,韵律流转如春江潮水,被誉为“诗中的交响乐”。 -影响深远:它突破了初唐诗歌的题材局限,对后世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王闿运赞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创作灵感 #原创诗词#鹧鸪天#秋晓 《鹧鸪天•秋晓》鉴赏 这首词以“秋晓”为核心,借景抒情,将秋日拂晓的清寂之美与衰翁的心境巧妙融合,是一首意境清幽、情感含蓄的佳作。 一、写景:勾勒清幽细腻的秋晓画卷 全词以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联动,层层铺展秋晓之景,画面感极强。 - 开篇破题:“淡月疏星晓气清,竹篱瓜架露华凝”,以“淡月”“疏星”点明“晓”,用“清”字定调秋晓的凉爽,“露华凝”则特写竹篱瓜架上凝结的露珠,细节鲜活,瞬间带出秋日拂晓的静谧。 - 动静相生:“蛩声暗度苔阶冷,雁字初横云幕轻”,听觉上取“蛩声”(蟋蟀声)的微弱,衬出环境的寂静;触觉上写“苔阶冷”,暗合秋意;视觉上“雁字初横”是秋日典型意象,“云幕轻”则保持了画面的疏朗,动静之间,秋晓的空阔感尽显。 - 铺展意境:“芦荻雪,蓼花汀,一川烟水浸空明”,将视线从近景的竹篱、苔阶拉向远景的汀洲、烟水。“芦荻雪”以白色喻芦荻,“蓼花汀”以红色点蓼花,色彩对比柔和;“一川烟水浸空明”则以“烟水”的朦胧、“空明”的澄澈,勾勒出秋日江天的开阔与清透,意境推向高潮。 二、抒情:藏情于景,暗抒旷达 词的结句“衰翁久立晨风里,遥见新阳上钓罾”,是全词的情感落点。 - “衰翁”点明人物身份与年岁,“久立晨风里”看似平淡,却暗合前文秋晓的清寂——唯有静得下心的人,才会在拂晓的晨风中久立,暗含一种对秋景的沉醉与对宁静的偏爱。 - 关键在“遥见新阳上钓罾”:“新阳”即初升的太阳,打破了秋晓的微凉,带来暖意与生机;“钓罾”(渔网)则暗示江边的生活气息,并非萧瑟的悲秋,而是带着对日常景致的安然。 - 全词未直言“喜”或“愁”,但“新阳”的意象消解了“衰翁”可能暗含的暮年之叹,反而透出一种历经岁月后的平和——在秋晓的清景中,看新阳升起、渔事将始,藏着对平凡晨光的珍视与旷达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词景语清丽、情语含蓄,无浓墨重彩,却以细腻的观察、疏朗的笔触,将秋晓之美与人物的平和心境融为一体,读来如沐晨风,余味悠长。@DOU+小助手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