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后是如何被灭亡的 宋朝的覆灭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其最终灭亡与元朝(蒙古政权) 的崛起 和军事扩张直接相关。 宋朝灭亡的历史背景 13 世纪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 蒙古汗国迅速崛起, 先后灭西夏(1227 年)、金(1234 年), 并将扩张目标指向南宋。 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悍, 且采用了先进的攻城技术和战略战术。 南宋后期,朝政被奸臣(如贾似道)把持 官僚体系腐朽,财政危机严重。 尽管南宋军队在水战和守城战中表现出一定抵抗力, 但长期的防御消耗了大量国力,且缺乏优秀将领。 南宋曾与蒙古联合灭金 但此举相当于自毁屏障, 使蒙古直接与南宋接壤, 为后续进攻埋下隐患。 (1235 年 - 1259 年) 蒙古窝阔台汗时期,分兵三路进攻南宋, 重点争夺四川、荆襄和江淮地区。 南宋在孟珙等将领的抵抗下,暂时稳住防线, 但四川地区遭严重破坏 1259 年,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钓鱼城时战死, 蒙古内部因汗位争夺陷入短暂内乱,南宋获得喘息之机。 1260 年,忽必烈继位,改年号为 “中统”, 后于 1271 年正式建国号 “大元”, 定大都(今北京),加速了灭宋进程。 1267 年 - 1273 年: 忽必烈派阿术、刘整率军围攻襄阳、樊城, 南宋坚守六年,终因孤立无援陷落。 此战标志着南宋防线全面崩溃。 1276 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攻占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 南宋恭帝投降。 1279 年,南宋残余势力拥立赵昺为帝, 退至崖山(今广东江门)。 元将张弘范率军追击,双方展开海战。 最终宋军惨败,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 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封建王朝之一, 但也对南方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一定破坏。 总结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灭亡 是蒙古军事征服与南宋自身政治、 军事弊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具体过程看,元朝(蒙古)在忽必烈的领导下 通过长期战争逐步瓦解南宋防线, 最终在崖山海战中彻底终结了宋朝的统治。 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的重要节点。 #宋朝历史 #宋朝的覆 @抖音小助手 @DOU+小助手 @西瓜视频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宋元至近现代时期历史脉络精解(附权威参考文献) 六、宋元时期(960 年 —1368 年) (一)年代分界线 北宋(960—1127 年):960 年,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终结五代十国数十年分裂局面。此时期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916—1125 年)、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1038—1227 年)形成 “三国并立” 格局。经济上,因唐末五代战乱导致的人口南迁趋势加剧,经济重心彻底转移至南方,江南地区农业(如占城稻推广)、手工业(如景德镇瓷器、蜀锦)及商品经济(出现世界最早纸币 “交子”)空前繁荣。 南宋(1127—1279 年):1127 年 “靖康之变” 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俘获,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长期与女真族建立的金(1115—1234 年)对峙,后期面临蒙古崛起的威胁。因陆路交通被阻断,海上贸易成为对外交流核心通道,泉州港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与东南亚、阿拉伯地区贸易频繁,出口瓷器、丝绸,进口香料、珠宝。 元朝(1271—1368 年):1271 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 之意,定国号为 “元”,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 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击败南宋残余势力,完成全国统一,疆域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海、西抵中亚、东濒太平洋,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制度上,首创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 10 个行省(如岭北行省管辖漠北、江浙行省管辖江南),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本框架。1368 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二)重大事件 1005 年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签订和平协议,约定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北宋每年向辽输送 “岁币”(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该盟约虽被后世视为 “屈辱合约”,但客观上结束宋辽 25 年战争,开启近百年和平局面,边境 “互市”(如雄州榷场)兴盛,促进汉、契丹两族经济文化融合。 1069 年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为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 局面(财政亏空、军事孱弱),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核心举措包括:青苗法(官府在农忙时向农民放贷,避免高利贷盘剥)、募役法(按户缴纳 “免役钱”,由官府雇人服役,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甲法(建立基层军事组织,强化治安与征兵效率)等。
00:00 / 07: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历史 #历史故事 你绝对不敢相信,宋朝这个被贴上积贫积弱标签的朝代。竟然藏着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名将天团。他们个个都是地狱模式开局,硬生生用血肉之躯扛起了300年江山。今天咱们就撕掉教科书滤镜,看看这些比岳飞更传奇的狠人。首先当推面涅将军狄青,脸上刺字的罪犯出身。戴着青铜面具杀得西夏军哭爹喊娘。夜间行军时敌军看见青面鬼火带兵直接吓破胆,最后竟被文官集团活活逼死。再说守城之神曹彬,一生没打过一场漂亮歼灭战。却用最笨的堡垒战术耗死辽国铁骑。堪称古代版塔防游戏第一人。更离谱的是火箭祖师魏胜,自掏腰包造出世界上第一支火箭部队,以八百民兵大破十万金军。最后因为友军见死不救血战而亡。当然,不能忘了水战天花板李宝,带着三千水军千里奔袭。在黄海用火攻烧毁七百艘金军舰船,打出冷兵器时代最辉煌的海战。但最让人意难平的是,这些名将几乎全都不得好死。岳飞被莫须有冤杀只是冰山一角,狄青被文人唾沫星子淹死。刘锜功高震主被剥夺兵权穷困病逝,宗泽临死前还在床上高呼渡河。为什么宋朝名将结局都这么惨?根源就在赵匡胤那句杯酒释兵权。整个宋朝把武将当贼防,文官集团动不动就扣跋扈帽子。皇帝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敢让将军功高震主。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些被朝廷打压的将军,撑起了宋朝的经济文化盛世。没有他们在前线卖命,哪来的《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没有他们血战保疆,苏轼柳永哪能安心写词。所以别再说什么弱宋了,宋朝不是没有名将,而是自废武功。这些将军但凡有一个活在汉唐,绝对都是封狼居胥的级别。最后扔个暴论,宋朝皇帝才是最大的投降派。他们不怕输给外敌,只怕赢的是自己的将军!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4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4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南安军》核心信息:作者、注释与解析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1283年) ,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末年抗元名臣、爱国诗人。曾率军奋力抗元,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最终遇害,其诗作多抒发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风格沉郁悲壮,《过零丁洋》《正气歌》均为传世名篇,《南安军》是他被俘后途经南安军时所作。 二、诗句注释(以经典版本为例) 1.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 梅花南北路:指南安军(今江西大余)一带,此地是古代梅岭南北交通要道,故称“梅花路”; - 征衣:指文天祥被俘后,被元军押送北上所穿的衣服。 2.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 出岭:指离开岭南(梅岭以南为岭南); - 归乡如此归:意为“本想为国建功后荣归故里,如今却以俘虏之身‘归乡’”,“如此归”暗含悲痛与屈辱。 3.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 千古在:指祖国山河永远存在,不会因朝代更迭、战乱而消亡; - 一时非:指南安军的城郭如今因元军占领,已不是南宋统治时的模样,“一时”凸显世事剧变之快。 4.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 采薇:出自《史记》,相传西周灭亡后,伯夷、叔齐不愿归顺周朝,隐居首阳山,采薇(野菜)充饥而死,此处文天祥以伯夷、叔齐自比,表明宁肯饿死也不向元军投降的决心。 三、诗句解析 全诗共8句,40字,以“叙事+抒情+明志”的逻辑展开,情感层层递进: 1. 前两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开篇叙事,点明途经之地(梅花路)与处境(风雨中被俘北上),“湿”字既写雨水打湿衣服,也暗写泪水、汗水交织,奠定悲凉基调; 2. 三四句“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用反问句式直抒胸臆,“同谁出”写孤独无援,“如此归”写归乡的屈辱,将悲痛与愤懑直接倾泻; 3. 五六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由个人处境上升到国家命运,“千古在”的山河与“一时非”的城郭形成对比,既暗含对祖国的眷恋,也抒发了亡国的沉痛; 4. 最后两句“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收束全诗,直接明志,以伯夷、叔齐的典故,将爱国气节与不屈决心推向高潮,成为全诗的精神核心。#涨知识 #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文化 #原创视频 #传统文化 @简简单单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9: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56: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