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的山洞里,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9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们最早距今约70万年,前后持续40万年之久,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北京人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 这处遗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它们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万件以上。文化堆积层内有成堆的灰烬、烧骨和烧焦的朴树籽,以及动物化石100多种。这个被称为“北京人之家”的周口店遗址,是我国发现的资料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中国#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讲解 #涨见识 #考古发现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位名叫斯坦因(M.A.Stein,1862年~1943年)的英国考古学家,从印度经过克什米尔地区进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第一次中亚探险,从此揭开了精绝古城发现的序幕。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他和探险队结束了第一次探险,来到了尼雅河绿洲。 斯坦因的一位名叫哈桑阿洪的驮夫在“巴扎”上闲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名叫伊不拉欣的当地农民从北方沙漠里带回来的两块写有字迹的木板。当他们把这些木板拿给斯坦因看的时候,精通八国语言、极具语言天赋的斯坦因立马认出,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正是一种叫作佉卢文的印度古文字。 佉卢文在古代,尤其是在秦汉时期,佉卢文是一种在中亚地区广为流通的文字。佉卢文最早的遗迹,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中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地区)时颁布的摩崖法敕。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当时的古印度贵霜王朝国力强盛,佉卢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迅速渗透到了丝绸之路的各个角落,成为当时流行的通商文字和佛教文字,还一度流传到了当时的洛阳。 斯坦因买下了这两块木板,并不失时机地邀请伊不拉欣当他们的向导,并且保证,如果他能够把他们顺利带到发现木板的地方,就可以得到一笔优厚的报酬。连续几天的艰难跋涉,探险队经过了红柳树与野白杨林地带,路过了一个个专为礼拜者设置的避荫之所,穿过了一望无垠的低沙丘,终于在一片地势较为开阔的地带,见到了伊不拉欣之前捡到木简的地方。发现这里应该曾是一个古人的居所。因为年代久远,房屋内堆满了沙子,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隆起的小台地。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所有的东西似乎都保持着原先的模样:房屋的立柱、门板、窗户,甚至屋外的栏杆,都摆在当年的位置,安然无恙;屋内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铜镜、钱币等,也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更让人震惊的是,居所的储藏室里竟然堆放着厚厚的谷子,细细瞧的话,还能看到谷子上金黄色的绒毛。而斯坦因此行主要的目标——佉卢文书,一整叠一整叠地摆放在屋内的墙壁旁。 斯坦因花了半个月时间,满满十几大箱子文物,全部运回了英国伦敦,其中就包含595件佉卢文木牍和汉简、皮革文书。除此之外,斯坦因还带走了数量巨大的木、铜、陶、金、玻璃器和纺织品等遗物。 因为这片废墟位于尼雅河畔,斯坦因把它命名为“尼雅遗址”。 文物保护 1962年,尼雅遗址被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硬派越野 #旅行推荐官 #罗布泊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府衙新莽铸钱作坊遗址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经过三次发掘,出土较多珍贵文物。这些发现再现了汉代南阳手工业繁荣发展的面貌。 2018年第一次发掘,主要发掘了汉代遗迹,有灰坑、陶窑。出土大量钱范残块、铜渣、兽骨、陶片,少量铜钱、铜浇道、铁器、草木灰,还有铜砝码、铜车马器饰件、泡钉、铺首、坩埚残片等。钱范为夹砂红陶,“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两种,均为西汉末年王莽铸造的。有的钱范上有文字:“始建国元年三月”和“后钟官工褒造十一”。 “始建国元年三月”,公元9年。“后钟官”,汉代铸造青铜器的官方工厂。汉代铸造青铜器的官方机构是“上林三官”,包括:钟官(主管铸造)、辨铜(主管选择铜料)、技巧(主管刻制钱范)。“后钟官”是在“钟官”之外新设的部门,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工褒”,古代实行“物勒工名”制度,这是在钱范上刻上工匠的名字。“造十一”,铸造的第十一号钱范。 遗址位于南阳府衙博物馆院内,属于汉代宛城的西南角,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汉时除都城长安之外,“全国五大城市”为“邯郸、临淄、宛、成都、洛阳”。宛城地理位置重要、工商业发达,是当时的重要城市之一。、#原创视频 #原创作品 #历史古迹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王莽造币厂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