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40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6
鸿鹄之志 #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 秦朝末年,秦二世统治残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公元前209年,在通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的泥泞的道路上,有一支大约九百人的队伍在缓慢前行,他们是被派往渔阳把守边关的。这九百人中除了领头的两个军官外,还有两个助手——陈胜和吴广。 走到大泽乡时,由于连绵大雨,道路完全被淹没了,无法前进,只好停在原地等待,这样将导致队伍的延期到达。而按照秦朝的法律,被征用的农夫如果误了期,要被处死。陈胜就跟吴广商量说:“我们已经误了期,到了渔阳是要被砍头的,如果开小差,被抓住也免不了一死。不如我们反了,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 商定之后,陈胜吴广杀死了两个军官,然后集合队伍,陈胜说:“二世统治残暴,我们无法生存,现在因大雨误期,到渔阳肯定要被杀头。大家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几百号人齐声叫道:“反了,反了。”陈胜说:“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造反,杀掉那些狗官,为我们自己打开一条生路。”这样,在陈胜领导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能有这样的壮举,并不是偶然的,他年轻时就有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他出身贫苦,家中没有土地,他只能靠给地主人家打长工为生,但即使如此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大志与理想。在闲暇时,他常给一块打工的人说:“将来如果谁富贵了,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 同伴笑着说:“你是给别人卖力气种地的,怎么能富贵呢?” 陈胜说:“那不一定。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鸿鹄之志”这一成语就是从陈胜的这句话演变过来的。 【出处】 成语“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远大的志向。 成语故事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原创作品 洛神赋“才高八斗”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比喻人极有才华,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该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由来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南朝宋国有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作家谢灵运,他政治上失意,便寄情于山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他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重形式美,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诗篇一传出便被人们竞相抄录,流传广泛。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将他召回京都任职,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让他在侍宴时写诗作文。 谢灵运恃才傲物,在一次喝酒时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才高八斗”。 相关人物简介 谢灵运(385年 - 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出身陈郡谢氏。他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曹植(192年 - 232年):字子建,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他的文学水平在三国时期首屈一指,在整个中华史上也非常突出,代表作有《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铜雀台赋》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深受文学爱好者景仰。
00:00 / 1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