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青铜爵:中国青铜文明的开篇之作 这件异常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是国家博物馆展览的唯一的一件夏朝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中华第一爵,在中华文明的曙光中,这件造型精巧的青铜爵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深邃的历史意义,成为了我国青铜器的重要代表作。 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酒器,更是研究中国青铜文明起源和早期礼制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件青铜爵于1984年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二里头遗址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摇篮”。这件青铜爵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出土时这件青铜爵就保存的较为完整,它的器型规整,纹路清晰。它的发现表明,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通高约20厘米,口沿宽约10厘米,腹深约7厘米。它整体呈细长流、圆腹三足的造型,流部微向上翘。爵身一侧有一个把手便于饮酒时握持。 青铜爵的造型体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对青铜器形制的探索和创新。它的流部腹部和足部比例协调,既满足了实用性需求,又展现出优雅的艺术美感。 青铜爵的表面以素面为主显得简洁大方,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实用器物,更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可能被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象征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青铜爵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铜文明的开端。它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青铜爵与青铜觚青铜尊青铜鼎等器物组成了青铜礼器群,在商周礼制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之一。它为研究我国早期礼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件青铜爵的铸造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其体型虽小,但设计精巧,对铸造工艺的要求极高,铸造青铜爵需要掌握铜锡铅等金属的比例配比技术,它的出现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青铜爵 #国家博物馆 #历史文物 #青铜器 #夏朝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7
青铜秘档:国宝“夺簋”里的西周司法革命与王朝黄昏 这件国宝的珍贵程度简直是无以伦比,它上面铭文记载的内容曾令许多专家都为之震惊。 在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村一处寂静的黄土下,考古队员的刷子轻拂去了千年的尘埃后,一件腹部装饰瓦楞纹的青铜簋显露出了真容。当上面的“司成周讼事眔殷八师事”的铭文被灯光照亮时,现场的专家瞬间屏住了呼吸——我国司法制度史的关键证据,就此重见了天日。 惊世现身的它更是被学者们称作是一部埋藏在黄土之下的西周法典。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北白鹅墓地3号墓的发掘中,揭开了春秋贵族最后的荣光。墓中出土了一套青铜礼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件夺簋。此簋通高约25厘米,口径逾20厘米,重4公斤,它沉稳的器身和威严的双耳,展现出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厚重感。 令人玩味的是,与夺簋同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青铜鼎却制作的非常粗糙且器壁轻薄,与这件青铜簋的精美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这一细节实则暗藏着玄机:这件夺簋实为西周时期的遗物,乃是墓主人的先祖“夺”所铸,而青铜鼎则是东周时期临时凑数的随葬品。当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日渐衰微,当时的贵族们连陪葬的体面都难以维系,没办法只能使用先祖的旧器来充门面。#青铜器 #国宝 #历史 #考古 #鸣潮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4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7
四羊青铜方尊:商代青铜器中的艺术瑰宝 它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我国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还是我国十大顶级国宝之一,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中,这件造型雄奇且工艺精湛的四羊青铜方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商代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件出土于湖南宁乡的青铜器,不仅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的一件,更是研究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羊青铜方尊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38年,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的一处山地中,当地农民在挖土时偶然发现了这件青铜器。它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博物馆 #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 #国家文物 #让文物抖起来 由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这件珍贵文物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它曾被多次转手,差点流失海外。幸运的是,在多方努力下,这件国宝最终得以保存下来。 20世纪50年代,这件青铜方尊被入藏于国家博物馆。后经过精心修复,这件文物重新焕发光彩,成为研究商代青铜文化的珍贵资料。 四羊青铜方尊的造型堪称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极品。它通高58.7厘米,口宽52.5厘米,腹深44.5厘米,体型庞大而庄重。器身呈方形,四角各装饰一只卷角羊的形象。这种设计巧妙地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起来。羊的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器物的肩部腹部和足部,使器物在庄严肃穆中透露出一丝动感。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2
盗墓贼惊扰的千年国宝:燕姬甗背后的政治密码 一块沾满泥土的青铜残片,静静地躺在山西省垣曲县的考古实验室里。当修复专家轻轻刷去它表面的绿锈,内壁显露出11个神秘铭文时,整个考古队都沸腾了——他们不知道,自己正揭开一桩被历史尘埃掩埋了2700年的政治联姻秘闻。 2020年初春,山西垣曲县英言乡的村民发现北白鹅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可疑的盗洞。得到消息后考古队便火速进驻,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在清理9座墓葬后,一件破损严重的方形青铜器引起了注意。当这件器物被送入实验室后,修复专家们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器物严重变形,表面被硬结物和铜锈覆盖,专家们只好先采用显微镜观察和X光探伤来确定其内部的结构,再经历去锈和矫正器形以及补配等复杂的工序,最终复原出了这件高约60厘米的青铜重器,谁会想到,这件后来轰动整个考古界的燕姬甗,出土时竟是一堆残片!正是考古工作者的妙手回春,才让这件千年国宝重见了天日,欢迎大家点赞来致敬广大的文物守护者! 如今,这件燕姬甗静静矗立在山西博物院的展柜中,展现着春秋时期贵族的极致工艺:其上甑下鬲的结构有子母口精密套合,如同现代的模块化设计,甑底的33个“一”字形箅孔排列规整,蒸汽通道设计的非常科学。口沿处装饰的窃曲纹如龙蛇盘绕,腹部的波曲纹似江河奔涌,底部的重环纹显得庄重而典雅。 #文脉里的中国 #青铜器 #国宝 #历史 #考古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2
镇国之宝后母戊青铜方鼎: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它被考古界称之为国之重器和镇国之宝,它还是我国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历史文物,更是我国最重和最大的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曙光中,这件重达1666斤的青铜巨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以其雄伟的造型和精湛的铸造工艺以及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这件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青铜器,不仅是我国目前已知最重的青铜器,更是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和宗教信仰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上世纪的30年代,在河南安阳武官村的一处殷商贵族墓地中,这件重器被发现。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这件国宝级文物曾几经辗转,甚至差点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件无比珍贵的文物终于入藏于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今国家博物馆的前身,结束了它漂泊不定的命运,至此,这件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终于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后母戊鼎的造型方正庄重,形体巨大,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特有的威严与力量感。鼎身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5厘米,腹深56厘米,整体比例非常协调匀称。 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有一周饕餮纹,足部也以饕餮纹点缀。鼎耳的上部还装饰有鱼纹,耳外侧装饰的虎食人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件器物的神圣性与权威性。 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这种神秘的怪兽形象通常被解释为一种驱邪避灾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威与神圣性。 鱼纹可能与商代先民的渔猎生活有关,同时也象征着生殖与繁衍。虎食人纹则反映了商代社会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后母戊鼎 #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历史文物 #鸣潮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