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为什么今年南方早早出梅迎高温,北方提早进入多雨期? 时间刚跨进7月门槛,副热带高压就提前加强西伸北抬,完成第二次北跳,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甚至黄淮都陆续转受副高控制,早早出梅迎来三伏天式的湿热高温: 像是上海6月29日出梅,比常年(7月10日)偏早11天,浙江全省6月30日出梅,偏早8天(常年7月8日)。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南区域7月1日出梅,分别偏早12天和11天。到7月1号,上海、杭州已经连续6天高温。 那么副高为什么这么早北上,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应该说影响副高进退的因素不止一个,但简单来说最直接的还是太平洋的海温异常。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弱的拉尼娜现象,随后维持中性偏冷状态。偏低的海温,让这一带海域上方空气遇冷密度增加,气流下沉,沃克环流下沉支常增强,进而导致环流整体异常(沃克环流整体增强),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增强。上升气流到达高空,经过哈得莱环流,运行到中纬度地区下沉,压缩增温,这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北抬偏早。 近年的统计数据也支持弱拉尼娜背景下的出梅偏早。 对于华南中东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包括黄淮被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水汽难以凝结,形成晴晒高温湿热天气。特别是周中后期,靠近副高核心区的江浙沪一带,局部可能达到40度,历史同期少见,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提早北抬的副高,也让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里诞生的台风,有沿着副高南侧西行,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乃至华东,甚至进一步北上到北方的可能。目前西北太平洋2个台风胚胎,未来都有发展成台风的概率。时间还远不确定性大,但也要适当关注了。 副高北上后,主雨带跟随北抬,东北、华北、西北东部提前迎来多雨期,需要注意防范强降雨。不下雨时天气闷热,还要注意防暑、防潮、防霉变。 此外,这轮副高西伸,四川盆地西部降雨增多,重庆、川东高温发展。贵州降雨有所减少,但云南特别是中西部,还会继续多雨。 总体上这一轮天气形势变化,把我国天气提前带入盛夏模式。大家提前做好应对。远期看,7月中下旬,不排除副高进一步北上,但也存在重新南落的可能,我们后续追踪解读#出梅 #高温 #暴雨 #天气 #气象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9
台风范斯高将影响华东;台风副高双驱动,大暴雨北上东北华北内蒙 太平洋台风流水线上7月23日晨已经有3个台风胚胎,其中菲律宾以东扰动97W在22日下午升级热带低压,23号将发展成第7号台风范斯高。 未来沿着副热带高压西南边缘,向北偏西转西北方向移动,24日夜间进入东海南部,随后靠近浙江中南部到福建北部沿海。 这个台风是起大早赶晚集类型。明显比上一个台风韦帕初始形态结构好,海洋热量又高。但是未来并入季风低压,结构肥大难整合。再加上后期高空冷涡压顶,风切和干空气干 扰发展。最终强度应该会低于韦帕。预计9-10级。热带风暴到强热带风暴级 它环流范围大,外围的大风和外围雨带24号晚些时候就开始影响华东沿海,外强中干的结构让它最强风不在中心附近,而是在北侧东侧,外围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相交的地方。因此 即使最后去浙南,浙北、长江口区风力也会比较大 后期台风雨还可能深入江南等地。但多个台风或者胚胎互相影响,路径影响还有变数。 这当中,远在关岛东南方向的扰动98W未来大概率发展成台风。而且强度高。它北上转向路径为主,不直接影响我国。 而巴士海峡附近台风胚胎99W 发展成台风概率相对小,却会影响范斯高路径。未来向西穿巴士海峡进南海,随后范斯高北上,和它发生互旋的藤原效应,它掉头向东,范斯高的路径受牵扯也会向西向南偏移。 所以范斯高路径已经南调到移向浙中南到闽北。这样长江以北的影响会减弱。 但是后期台风形势很乱,98W99W两个系统怎么发展,包括范斯高东侧可能新发展出的台风胚胎,会互相影响,甚至不排除在范斯高登陆前就对它进行抽骨吸髓甚至吞并或拖走,大家可以适当关注。 相比台风形势的混乱,副高边缘强降雨带随着副高北抬北上的形势更清晰,雨带将从山东中部河南中部逐步北移。23-26日,台风范斯高和副高形成双驱动加强水汽输送,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东北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由于副高位置相对稳定,雨带上下摆动范围不大,内蒙古南部、黑龙江南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四省市北部要注意防范连续强降雨可能出现的山洪、地质灾害,适时调整出行计划。 而对于宁夏东北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河北坝上一带,常年主雨带很少上到这里,强降雨承载力相对低,异常北上的副高让这里雨量有破历史同期记录的可能。也要特别注意防范。 27号以后副高减弱南落,雨带将从异常偏北南落到东北南部、华北中部一线。#天气 #台风 #台风范斯高 #暴雨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6
河南干旱原因与抗旱困境 一、自然气候因素 1. 副热带高压与气候异常 - 河南干旱常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夏季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易形成“卡脖子旱”(如2022年与2025年夏季极端干旱)。 - 降水时空不均:全年70%降水集中在7-9月,其他季节降水稀少,春旱、秋旱频发。 2.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 - 近50年河南气温上升1.2℃,蒸发量增加,土壤墒情下降,干旱频率提高(1961-2020年干旱日数每十年增加4.6天)。 二、地理与水文条件限制 3. 地势与河流特征 - 西部山区蓄水能力差,降水快速流失;东部平原河道平缓,泥沙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弱。 - 湖泊湿地匮乏:豫东平原天然湖泊极少(对比湖北、安徽),缺少调蓄空间,雨季水流失快。 河南东部缺少湖泊蓄水。湖泊湿地改善水生态环境修复,大量的湖泊水库利于降雨形成。而豫东平原缺少湖泊水库,不利于降雨生成 4. 河道淤积与蓄水设施不足 - 如洪河、汝河等主要河流因长期未清淤,河床抬高,蓄水量减少30%-50%。 - 缺乏梯级水闸,无法有效拦截雨水,70%的径流在汛期流出省外,旱季无水可用。 河道湖泊存不住水,河南河道湖泊淤泥多,常年不清理淤泥,导致河道与湖泊浅, 又缺少水闸,导致蓄水能力弱,河南夏季虽年降雨量较大,但因集中在7—9月,又缺少必要的集水设施,缺少水闸阶梯拦截河水,导致河道里的水大部分流出河南境外,地表水利用率不高。其它季节,大部分小沟河干涸无水,洪河、汝河虽不断流,但流量较小。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 5. 农业水利投资不足 - 2000-2020年,河南水利投资占GDP比重从0.8%降至0.3%,低于全国水平,导致水利工程老化、新建项目滞后。 - “最后一公里”失效: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电灌井)因资金不足,建设标准低,无法正常使用。 6. 水利工程质量与运维问题 - 面子工程普遍:部分新修电灌井不通电、水泵功率不足,农民需自拉电线抗旱(如豫东很多乡村,从家里拉电线到六七百米的地里,用电水泵从水井抽水,再用水管接到三四百米的地里抗旱浇地,,效率极低)。 #河南 #干旱 #农民种地不容易 #抗旱 #农业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