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后母戊青铜方鼎 【所属】:国家博物馆 【展览】:B1层——古代中国 【时期】:商后期(距今约3300年) 【质地】:青铜 【意义】:  不可出境文物,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 扩展知识 [一R]【后母戊鼎是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制作的】 ▶️商后母戊鼎为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重达832.84公斤,铸造时间为商王武丁时期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盛放鱼肉。传说大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用来象征九州。自此鼎就被视为立国重器,“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等引申意义。 ▶️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图2), 后有“君主”之义,母是“母亲”的意思,所谓“后母”,不是继母之义,而是指君主的母亲,“戊”是她(君主的母亲)的名字。“后母戊”三字连起来是“君主的母亲戊”的意思,据考证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制作的 [二R]【后母戊鼎使用陶范法铸造,除耳外,一次铸造成型】 ▶️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大多应用陶范法。陶范就是陶制的模具,把熔化的铜液浇灌到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拆掉模具,便得到了成型的青铜制品。(图3) ▶️根据铸痕观察,“后母戊”青铜方鼎的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而将这些复合范拼合为一个整体,则需要高度熟练的技巧 [三R]【后母戊鼎上的纹饰充分显示出商代独特的粗犷原始之美】 ▶️大鼎的外壁装饰着兽面纹、牛头纹、夔(kuí)龙纹和蝉纹(图4),中心平素光滑,显得浑厚、庄重。 ▶️饕餮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抽象的艺术处理,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秘怪兽,表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饕餮纹装饰在青铜礼器上,使礼器显得更加神秘、威严。 ▶️大鼎鼎耳上雕刻着商朝特有的图案“虎食人纹”——即两只老虎口中嵌着一个人头(图5),这个人可能是战俘或者奴隶,在祭祀中被用作牺牲。商王用如此血腥的纹饰装饰着重要的青铜礼器,在上个世纪被认为是用来威吓民众,彰显商王至高无上的世俗和精神权威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6
jet20063月前
国博后母戊鼎,于25.6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年代为商后期。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其形制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足上铸有蝉纹,鼎耳外侧浮雕猛虎噬人纹,线条清晰,增加了威武凝重之感。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 铸造工艺为分铸法,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据推测,铸造这样一件巨鼎,至少需要数百名工匠协作完成。 该鼎的合金配比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反映了商代的宗教信仰、家族观念和礼制文化。 其造型庄重雄伟,纹饰精美神秘,展现了商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观念,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是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国家博物馆 #镇馆之宝 #商代 #后母戊鼎 #青铜器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7: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5: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