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观苍海》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 带译文 《观沧海》学习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诗歌基本信息】 题目:《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 体裁:乐府诗(属《步出夏门行》组诗第一章) 创作时间:建安十二年(207年)秋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其诗风格质朴刚健、慷慨悲壮,善于以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悟,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等。 【诗句分析与重点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观”二字奠定全篇视角,展现诗人登高望海的雄浑气魄。 碣石山(位于今河北昌黎)是地理标志,亦暗示北伐乌桓的背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海水浩荡动荡,“竦峙”突出山岛高耸挺立,一动一静形成强烈对比。 宏观勾勒大海的壮阔轮廓,为后续细节描写铺垫。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描绘山岛生机勃勃之景,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 看似写景,实则隐喻诗人对乱世中蓬勃力量的关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与“涌起”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强化了空间的动态感。 秋风虽显肃杀,但“洪波”反而凸显大海的磅礴力量,暗合诗人豪迈心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核心名句:以夸张手法将宇宙运行与大海吞吐相连,赋予自然景观以宏大的哲学意蕴。 “日月”“星汉”象征永恒与浩瀚,映射诗人囊括四海、统一天下的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惯用结尾,但在此处与全诗气象相合,强调诗歌是抒怀言志的载体。 【整体赏析】 意象雄奇,境界开阔 全诗以沧海为中心意象,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构建出包容天地、吞吐日月的宇宙图景,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格局。 寓情于景,志在天下 诗人借海抒怀,表面写景,实则寄托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海浪的汹涌与星汉的灿烂,皆是其内心豪情与野性的外化。 语言简练,气韵沉雄 曹操摒弃辞藻堆砌,以质朴语言展现震撼力,开创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风格。 【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得胜归来,途经碣石山时所作。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诗中通过对沧海的描绘,抒发了他踌躇满志、意图结束乱世的政治抱负,同时也隐含对人生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思考。 #古诗词 #初中语文 #国学文化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七年级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