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车邦3周前
#小云雀AI #科技改变生活#五年规划#时事政治#原创作品 国家近期的两个五年计划分别是“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和“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它们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蓝图。下面是一个简要的对比表,帮助你快速了解它们的核心内容和区别: 规划名称 时间范围 核心主题 主要目标 重点内容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县全部摘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脱贫攻坚、节能减排、健全民生保障、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迈向新发展阶段,开启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 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大循环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年规划”是什么? 中国的“五年规划”(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是国家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的蓝图,旨在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它起源于1953年,至今已完成十四个五年规划。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延续与发展 “十三五”和“十四五”并非割裂,而是承前启后的关系。 · “十三五” 聚焦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任务,为此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 “十四五” 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更侧重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并设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6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无生试讲表现力:高中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超级工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广泛应用于高中政治多个模块课程的授课中,以必修三为例: 💐💐- 世界的物质性 -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是基于对当地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客观物质条件的尊重和利用。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花江峡谷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大桥与周边环境相适应。这体现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活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遇到了各种难题,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经验,深化了对桥梁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新的认识又指导着后续的实践活动,推动了大桥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通过该案例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 -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视频显示) 💐💐 - 中华民族精神 -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凝聚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者们为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奉献,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该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它体现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实力。同时,大桥的建设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校招 #秋招 #提前批 #教资面试 #教资面试试讲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国家政治体制与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 晨风茶室  2025年10月02日 12:45 北京 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地理特点之间其实存在着相当紧密的互动关系,不过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决定论”,而是一种长期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地理位置与安全环境 - 内陆国家(如蒙古、哈萨克斯坦)通常更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平衡,安全策略偏向中立或多方位合作。 - 沿海国家(如英国、日本)历史上容易发展海权和对外扩张,政治体制可能更强调海军力量、贸易开放。 - 地缘要冲国家(如土耳其、巴拿马)因其战略位置,往往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灵活甚至复杂的策 2. 地形与中央集权程度 - 平原广阔的地区(如华北平原、俄罗斯东欧部分)交通便利,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管理。 - 多山或分割地形(如瑞士、希腊)往往促成地方分权或联邦制,因为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成本高。 3. 气候与经济模式 → 影响政治结构 - 农业为主的温带地区,历史上倾向于稳定、等级分明的政治结构(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 - 寒冷或干旱地区(如北欧、中亚)可能催生合作型或资源共享型政治安排。 - 热带地区部分国家因农业周期短、疾病环境复杂,历史上政治稳定性挑战较大。 4. 资源分布与权力结构 - 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沙特、挪威)可能形成依赖资源出口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可能倾向稳定但集中权力。 - 资源稀缺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则更依赖贸易和技术创新,政治体制常强调高效治理和对外开放。 5. 空间规模与治理模式 - 小国(如冰岛、卢森堡)治理层级少,决策效率高,政治体制往往更直接民主。 - 大国(如中国、俄罗斯、美国)多采用联邦制、分权管理或多层级治理体系,以平衡中央与地方利益。 💡 总结: 地理条件为政治体制提供了“舞台”,但具体发展路径仍受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比如,新加坡虽为小国,但凭借战略位置和高效治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瑞士多山地形与历史中立政策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联邦制民主。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