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1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79
史家遗址:渭水河畔的仰韶密码 在渭南市临渭区阎村镇史家村西北的田野中,沋河西岸的二级台地静卧着一处古老文明的印记——史家遗址。这处距今约5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于1973年在沋河流域考古调查中重见天日,1976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发掘,揭开了仰韶文化中一个独特类型的面纱。 遗址坐落在渭南市区以南约15公里的沋河西岸,沋河夹峙于秦岭余脉形成的东塬与西塬之间,形成地势较高的河边台地。据航拍测绘,遗址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这里土层深厚、水源丰沛,是先民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至今地表仍散见陶片,断崖处偶露灰坑痕迹。 史家遗址最震撼的发现当属其独特的葬制:考古揭露的43座墓葬中,绝大多数为多人二次合葬墓。这些墓葬将数百具遗骨以严整的仪式重新安置——有的个体排成数列,有的分层叠压,头骨居中,四肢骨置于两侧,形成密集的“灵魂方阵”。其中M30号墓坑合葬40余人,而临潼姜寨同期墓地更发现单坑容纳80人的四层叠葬,宛如“灵魂航母”。这种集体归葬的仪式,可能承载着氏族血缘的终极凝聚,或是部落战争的悲壮烙印(墓中成年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出土器物同样彰显文化特质。155件陶器中,葫芦瓶以泥质红陶制成,成为史家类型的标志器物;陶钵、陶罐、尖底瓶等器形兼具半坡类型的质朴与庙底沟类型的灵动。石器与骨器则包括斧、铲、磨盘及针锥等,折射出农耕与手工业的并重。 正因其陶器纹饰融合半坡的直线三角鱼纹与庙底沟的弧线鸟纹,考古界将其确立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填补了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演进的关键缺环。这一命名不仅确立了渭河流域的文化坐标,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脉络。 如今,史家遗址已于2011年列入临渭区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其沙盘模型入驻区档案馆展厅,让今人得以窥见黄土之下沉睡五千年的血脉图腾。当钢铁巨龙从遗址东侧飞驰而过,古今文明的对话仍在沋河台地上绵延回响。#史家遗址#仰韶文化#沋河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茶园7月前
庙底沟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古城南,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与源流关系,具有重要考古学价值。 庙底沟遗址出土文物中以彩陶为最多,其中的花卉图案影响范围非常广,遍及大半个中国。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苏秉琦的研究,这些花卉主要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的变体花瓣纹,在庙底沟类型遗址中出土的众多的彩陶图案中,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是崇拜花的,花是当时部落的图腾,所以就把花的形状画在陶器上,以便使他们的后人识别,用以施福和保护自己的后代。在古代,“花”与“华”同音,“华”字在古代就有花朵的意思,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中华”之“华”的由来。 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力主要来之于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壮阔的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向四方播散,东临近海滨,南越长江,西达青海,北抵达塞北,传播了大半个中国。在传播的过程中,庙底沟文化彩陶所携带和包纳的文化传统也将广大区域内居民的精神凝聚到了一起,使得这个范围内的人们统一了自己的信仰与信仰方式,为历史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庙底沟文化时期经历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探索中华文明之源最直接的起点就是庙底沟文化。而庙底沟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彩陶作为古礼的象征,可能是中国的第一代礼器,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为后来的文明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有着“三个第一”:第一次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了起来,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论断,结束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人种西来说”的争论;第一次证明了三门峡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是史前时期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巅峰期,其渊源地位尊贵崇高,不可动摇,无可替代;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有序,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001年6月25日,庙底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定居农业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防止野兽或外人入侵的围沟(护城河的雏形),村落外有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墓地和窑场是自给自足时代村落的两个基本配置)。仰韶文化早期村落内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在那时的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圆柱锥顶形状是那时小型房屋的最佳选择,因为同样的建筑材料,可以获得最多的屋内空间),后来随着人们建设能力的提高,有能力建设更大房子了,单间更大的圆柱锥顶房子的技术困难程度明显大于连体多间方形房子的难度,方形多间的房子逐渐成为主流。 由于人们已经掌握了在和泥的时候加入干草的技术(这种混泥土原理类似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可以增加泥墙的结实程度),或者用木头做骨架再填泥土的筑墙技巧,房屋的墙壁已经实现泥土化。当时虽然没有能力烧砖,但人们已经知道并大量地运用,用火烤成型的泥墙,通过高温让墙壁泥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类似于砖坯烧窑的原理),从而明显提高墙壁的耐水性和坚固程度。当时没有金属工具,人们的挖掘能力不强,井还没有被创造出来,村落只能选择在距离水源(河道、湖泊等)较近的高地上。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活动。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根据时间和地域上看,仰韶文化就是炎黄时期和之前的华夏文化,仰韶文化人口是我们祖先。现代基因学的成果也显示了这一点,根据2008年金力李辉的数据,陕西仰韶文化的男性居民的Y染色体单倍群属于O3系,这是汉族男性的主流基因体系。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