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9: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1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7: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山西博物院铜牺立人擎盘 #山西博物院 #山西旅游 #博物馆 铜牺立人擎盘出土在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战国时期青铜器,总高14.5厘米,长18厘米,上方盘径14厘米,总种1.38公斤。铜牺立人擎盘采用了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铸造方法,而其中的范铸法又采用了分铸和浑铸两种方式。下方的铜牺,立人等分别采用浑铸,即一次性浇铸成型,而各自采用浑铸的方法只得到铜牺、立人等各部件,对于整体造型又属于分铸,最后通过焊接构成整体。上方的盘采用失蜡法,铁蜡法又称熔模法,即采用蜡做为模具,烧制外范时,因外部高温而导致内部的蜡自然融化流失,即可得到空腔,再进行烧铸即可。关于这个“牺”是什么动物,目前考古界没有明确且统一的认知,可以看的出来,这只“牺”体型肥硕,面部表情温顺,两只眼睛圆睁直视前方,长吻大耳,四肢短而粗壮,着实不好判断是什么动物,有的朋友认为其外型酷似已经在国内灭绝了的动物“貘”,但其实并不相似,它头部像猪,耳部像鼠,蹄部像牛,腹部像熊,尾部又像貘,所以也被一些欣赏者称为“五不像”。铜牺的全身采用小鳞纹衬底,颈部一周饰以贝纹,腹中部施云纹,两侧以绹索纹,肘部及脊部施以卷云纹,尾部饰垂叶纹。各种纹饰浅薄而清晰,可见它铸造后历经精细的打磨。 以铜牺之上有一立人,她面目清秀,身穿右祍长袍,长袍上施以麻点纹,头上秀发及腰,发丝根根清晰,在腰背部用一发带束紧,腰间置有腰带。双臂平伸前屈,手握盘柱。 上方圆盘四周为镂空方形纹,中间置有50余条小毒蛇,所以称为“盘虺纹”,虺即为毒蛇。仔细观察,蛇身上鳞片清晰可见,或可隐隐看到小蛇的利齿。 至于铜牺立人擎盘的具体用途,目前还没有考证的结果,推测用途有以下三种,其一是在祭祀过程中盛放较轻的献祭物品。其二是做为照明灯的灯架。其三是做为观赏之物,不做他用。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
博物志4周前
金华万佛塔的 鎏金铜水月观音,回娘家了! 这件距今1000多年的鎏金铜观音造像,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珍贵文物,于1957年出土于浙江省金华市万佛塔地宫中,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当年由于本地保存条件不足,该文物辗转于浙江博物馆,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下,就长期保存在了北京,这次借机金华博物馆十周年之际,办“万象重光“特展。难得短期请回到浙江金华,有机会的朋友建议一睹真容哦。(10月26日就要撤回北京了*) 这件水月观音像体态丰腴,脸庞丰满,头戴高耸的三叶花冠,冠中饰有彩绘像。背部固定有铜镜,垂于背后。双眼微闭,双目下视,嘴唇微张;左肩轻披天衣,右臂前伸或置于膝上;佩戴手镯、颈圈和通身璎珞,颈圈装饰精致,璎珞为隆起式,胸部有花型饰物,双手交叉持物(可能为莲花或法器),下摆环绕两腿,颇具装饰性。 观音宽肩细腰,小腹微微隆起,下身着长袍,中间衬有裙带自两侧下垂,裙带褶皱隆起;右脚跟置于支座上,右腿自然下垂,右臂搭右膝,左手撑座上;座子为岩石状铜底座,右脚踝外侧有长方形孔槽,用于安插圆形背光。背光外缘左右和上方有火焰纹(火射线)。 整个造像比例精准,造型写实,肌肤丰满,神态宁静、优美、自然。 #浙江dou知道 #金华生活 #真实生活分享计划 #国家宝藏 #国宝回家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