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主人:孝端皇后(1564年-1620年),明朝第14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皇后,姓王。 年代:明代万历时期(约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出土地点: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区明定陵(万历皇帝陵墓) 1. 整体结构与造型 这顶凤冠造型庄重华丽,结构复杂。它以细竹丝编制成框架,内衬纱帛,外敷黑色漆缁纱(一种特殊的黑漆纱),形成了轻盈而坚固的胎体。冠口部镶嵌了一圈金口圈,使其保持挺括的形态。 2. 核心装饰:龙、凤与珠宝 九龙九凤:这是凤冠得名的原因。 九凤:冠的前部正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一只大型的“翟”(一种长尾野鸡,象征皇后),其上方和周围共装饰有九只金丝制成的凤凰,姿态生动,分布在整个冠体上。 九龙:在冠的顶部、两侧和后方,盘绕飞舞着九条金丝编制的金龙。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九龙九凤”的组合体现了皇后“母仪天下”、与皇帝同等尊贵的地位。 极致奢华的点翠工艺: 整个凤冠的底色并非颜料,而是采用了极其繁复的点翠工艺。工匠们将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一丝不苟地粘贴在金属底托上。 这项工艺制成的蓝色,色泽艳丽,千年不褪。凤冠上大面积的翠蓝色与璀璨的金色、红色宝石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华美无比。(注:现代出于动物保护,已不再使用活鸟取羽的点翠工艺) 令人瞠目的宝石镶嵌: 凤冠上共镶嵌了100余颗未经雕琢的天然红宝石和5000多颗珍珠,以及各种其他宝石。 这些宝石被大量点缀在龙、凤的身体周围,以及花钗、博鬓等部位,极尽奢华,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对于宝石,特别是红宝石的狂热喜好,以及当时强大的国力与丰富的物产。 3. 组成部分 冠体:即主体部分,承载了主要的龙、凤和珠宝。 博鬓:冠后部像翅膀一样向两侧展开的部分,共有六扇(每侧三扇)。博鬓上装饰有珠花和宝石,并垂有珠串。这是皇后等级礼冠的重要标志。 翠盖:指以点翠工艺覆盖的冠体顶部。 历史与工艺价值 1.身份的象征:这顶凤冠并非日常佩戴,而是在受册、喝庙、朝会等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礼冠。 2.工艺的集大成者:金细工、点翠、宝石学和结构设计。 3.唯一性:属于在任皇后的凤冠实物。#九龙九凤冠#国家博物馆@五星 @万象更新 @平淡也精彩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孝端皇后 #九凤九龙 #珍贵文物 #国宝 #非遗文化传承 九龙九凤冠是明万历朝孝端皇后王喜姐的冠饰。该冠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明代皇后服饰中的顶级文物。 九龙九凤冠是明代皇后的礼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明代宫廷金银细工的巅峰之作,展现了皇权的象征与女性的柔美。 基本信息: 尺寸:通高48.5厘米,径23.7厘米。 重量:2320克。 材料:内胎为漆竹,外覆丝帛。 装饰与工艺: 装饰:冠顶有九条金龙,口衔宝石珠滴;中部有九只点翠凤凰,振翅而栖;底部嵌满宝石珠花。 工艺:采用花丝、点翠、镶嵌和穿系等技法。花丝工艺将金抽成细丝,塑造出金龙的灵动造型;点翠工艺使用翠鸟羽毛装饰凤凰,增添华丽感;镶嵌和穿系工艺则确保宝石和珍珠的稳固与美观。 历史背景与寓意: 用途:皇后在接受册封、谒庙、参加朝会时佩戴。 寓意:“九龙九凤”象征天子与皇后的崇高地位,“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极致,寓意权力和吉祥。 制度变化:定陵出土的凤冠与《明会典》记载的制度不符,反映了明代冠服制度在万历时期的变化。 文化意义: 九龙九凤冠不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明代手工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它为研究明代宫廷服饰制度和手工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