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诺1周前
#古诗古韵 一萼红残,廿桥波冷——姜夔《扬州慢》里的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姜夔过维扬。二十年前,这里是“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都会;二十年后,金主完颜亮南侵的铁蹄踏过,只余下“荠麦青青”的断壁残垣。一支《扬州慢》,将山河破碎的痛感,织进了寒水、空城与暮色里,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那片土地的微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起笔便掷出扬州的昔日身份,像一把钝刀,先把过往的荣光摆在眼前,再用后续的景象生生割裂。“解鞍少驻初程”,不过是旅途中小小的停顿,却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而骤然沉重。春风十里的烟花巷陌,本该是绿杨映柳、笙歌不断,此刻却只有野麦在断墙间疯长,青绿的颜色在此处不是生机,而是荒芜最刺眼的注脚。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是全词最痛的一笔。废池里的水,岸边的老树,本是无情之物,却被词人赋予了“厌言兵”的情绪——它们见过太多杀戮,听过太多哀嚎,连提及那场兵祸都成了一种折磨,山河大地,都在为那场劫难低声呜咽。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是一天的尽头,清角是悲凉的军乐,词人站在其中,像一个误入历史废墟的旁观者,却又被这废墟的寒气裹紧,无处可逃。 杜牧那个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风流才子,怕是要被眼前的残破惊得说不出话来。连最懂扬州的人,都要被它的巨变击垮。即便有杜牧那样的才华,写出“豆蔻梢头二月初”的精巧,吟出“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缠绵,面对眼前的断壁残垣,所有的词藻都变得苍白。不是无情,是这山河破碎之痛,早已超出了风月笔墨所能承载的重量。 二十四桥是扬州的标志性意象,它还在,却没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浪漫。只有冰冷的月亮,在水波中晃动着倒影,连一声叹息都没有。无声,比有声更令人窒息,那是繁华落尽后,连悲伤都失去声音的死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一问,问的不是红药,是逝去的岁月,是破碎的山河,是再也回不去的故国。 《扬州慢》没有金戈铁马的激烈,没有痛哭流涕的直白,却以“清空”之笔,将黍离之悲刻进了每个字里。如今再读,仍能看见词人在黄昏的空城中驻足,听见清角吹过寒水,看见二十四桥的冷月,静静照着年年盛开却无人欣赏的红药——那是一个时代的隐痛,也是一个词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