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匈牙利】作家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 获奖理由:“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for his compelling and visionary oeuvre that, in the midst of apocalyptic terror, reaffirms the power of art.”) 他的第一部小说《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85)。这部小说里,以一个荒废、归属感淡薄的乡村社区为舞台,塑造了一种时间与空间都似乎趋向停滞与崩裂的景象。人在其中既是支离破碎的个体,也像被牵引的幽灵。社会秩序、信仰、人与人的信任关系都破碎。 其后,《反抗的忧郁》(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1989),将他的风格和主题推得更深、更广:在一个看似小镇的地方,一个致命的马戏团带来一具死鲸,引发恐慌与变形——人与集体的恐惧、理性的边缘状态、信仰与暴力之间的幽暗张力。 《蒙古的樊笼》(The Prisoner of Urga,1992)源自他在蒙古的经历。 《苍穹下的荒废与哀愁》(Ruin and Sorrow Beneath the Heavens,2003)则涉及他的中国之旅。 《下面的西王母》(Seiobo There Below,2008)。 《温克海姆男爵返乡》(Baron Wenckheim’s Homecoming,2019)。 ......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严肃文化正在消失,不是它被威胁,而是它不能适应市场法则、无法售卖,被称为无用的文化,已经从地图上消失。” #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奖 #书单 #读书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8: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音离畅1周前
🏆今年#诺奖尘埃落定,文学奖获得者是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颁奖词赞扬他“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震撼人心且具先知般洞察力的作品,重申艺术力量”。 📚好的作品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不得不说多次获得诺奖提名者中国作家残雪的作品亦如此,她用看似荒诞的场景和语言,揭示着生活中的真相,有人甚至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 📖从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就能看出她的风格特点。 🛣️黄泥街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晴天一路土、雨天一路泥的街道,那里有一条小河,以前人们总将垃圾倒河里,就被河水冲走了,不知何时起,人们把垃圾随手倒在餐饮店门口,开始老板还挺生气,后来也就习惯了。街上倒出蔓延着腐臭味。不知该说黄泥街的人健忘,还是大度。 🏭黄泥街的尽头是一座机械厂,终年噪声吵得人头昏脑涨,可经年累月人们也就慢慢习惯了,时不时飘落灰尘让人们灰头土脸,还咳嗽。时间久了,众人以为大自然本就如此。 💀黄泥街总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奇怪原因离世,即使活着的人也不知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齐婆偷瞄周围没人跪下啃一顿泥巴,沙子嚼得嘎嘎响;宋婆藏在被子里吃蝇子,突然头顶掉下来茅草;胡三老头从女儿递过的碗底扒拉出蒸熟的蜘蛛…… 🦇齐婆总听见墙上的蝙蝠喊她“老同学”,她开始没明白,王四麻咋老巴墙上,原来他是一只蝙蝠。可袁四老婆又不明白了,王四麻咋能是区长,区长又怎么变成了蝙蝠。 🌌黄泥街的人似乎活在梦里,又似乎能感受到漏雨的茅草屋,从屋顶掉下的黑头菇,看到挂了一排的蝙蝠。 🎭虚虚实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卡夫卡《变形记》般的荒谬,人疯了,动物也疯了。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60、70年代,老工厂陈旧的机器轰鸣如此,天上下灰如此,很多厂矿子弟的回忆至今还印在脑海。 🖋️同时,它独特的历史背景,让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胡三老头说那时“太阳像火一样,到处是臭鱼烂虾,蛆从床底下长出来,太阳底下所有东西都往外流油,人们成天穿着棉衣晒太阳,即使晒冒汗也不脱,后来还长出虫子……” 🗣️语带双关地描写出人们生活的悲惨和所处环境的荒谬,生活都没法保证,还时不时要问现在环境怎样?突然冒出来的外乡人王子光,像是一道光,又很快隐没了。 💭跳脱的思想,癫狂的呓语,勾勒出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中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面貌。 🔍残雪一直说在找黄泥街,可是人人都说不存在,找也找不到,那大概只有经历过才有的历史伤痛。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