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女孩”咋就火得不得了呢? 高考结束后,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9秒的视频,上了热搜,《人民日报》和央视予以关注,网络好评如潮。 为什么这样一个在五六十年代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今天,却如此轰动,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呢? 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强烈的反差感,引起广大网友的思考。当今社会,部分有高中生的家庭,全家人围着学生全轴转,平日里陪读,高考时,豪车接送,鲜花相迎,再加上一些千奇百怪的送考接考所谓的搞怪仪式,老师、家长不分男女穿旗袍,叫什么旗开得胜?手握向日葵,意为一举夺魁,把含有985、211车牌号的车辆停在考生进出的通道,让考生抚摸,寓意能考上985,211….只有我们不懂的,没有他们想到不的。这些虚无、虚荣、虚华的做派,与这位扁担女的朴素、实在、坚毅、阳光,形成了巨大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反思。当然,与现在一些学生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愿拎包,拎不起包,也形成了强烈反差。 二是高考叙事中的“寒门之光”,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在“小镇做题家”成为时代关键词的语境下,她肩挑的不仅行李,更是千万寒门学子的缩影:那些步行几小时上学的孩子、借路灯读书的少年、父母打工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扁担就成了草根阶层的精神权杖和底层奋斗的图腾。 三是贫富差距和城乡不均衡的现实,刺痛了网友。当更多富裕家庭开车接送孩子,常常形成道路拥堵时,一些山区孩子或家庭贫困的学子,仍然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负重前行。这根扁担挑开了城乡不均、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的事实,同时,这根扁担,也唤醒了我们这些60年代、70年代经历过物质匮乏岁月的中老年人的记忆,扁担女的行为,就是我们这代人当年的日常,再平常不过!扁担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今天优越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们来说,这根扁担,是孩子们对过去中国和祖辈们的认知启蒙! 手机拍摄的摇晃镜头里:磨红的肩膀、朴素的塑料鞋、扁担的吱呀声……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在摆拍泛滥的互联中如利剑穿心。从地方媒体到人民日报,到央视,“扁担女孩”迅速被纳入“奋斗正能量”的传播框架,其符号价值在不断强化和放大。 我们真诚祝福“扁担女孩”金榜题名,折桂蟾宫,人生美好!希望更多年轻人向“扁担女孩”学习,学习她的自立自强,阳光开朗,学习她的脚下生风,面带微笑,责任担当。#新闻热点事件 #扁担女孩 #高考 #正能量 #教育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0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86
龙之吻3月前
2025年6月9日下午,刘燕高考结束后,用一根粗木棍当作扁担,挑着几大包行李回家的视频走红网络。相关视频播放量在24小时内突破1亿次,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视频引来无数网友点赞留言:“这才是高考生最真实的模样”“老一辈用扁担挑起生活,新青年用知识挑起希望”“姑娘好样的,忽然就湿润了眼眶!”6月11日,记者联系到了刘燕本人,她还原了当时挑行李回家的情景,聊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接下来的打算。她表示高考结束后,想在当地找一份暑假工挣点钱,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也挣点零花钱,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就自己摆摊卖凉粉。在未来,她想就读教育专业,成为一名老师,回馈社会。6月12日,灌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刘燕本人的意愿,当地宣传部门已婉拒多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希望能给她一方宁静的生活空间。并称,刘燕很理性,她知道流量过了之后,终究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她并不希望被流量泡沫所绑架。刘燕走红后,网络上有很多冒充“扁担女孩”刘燕的社交账号,刘燕郑重声明,她没有申请注册任何新媒体账号,上大学前都不会注册,也不会发布相关的视频,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也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资助意愿,刘燕在感谢之余一一婉拒。她表示与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不需要任何资助,希望爱心人士将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还是我,未来的路还得自己走。”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刘燕在县城的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时薪12元的暑假工工作。 #扁担女孩 #2025感动中国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6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2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46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