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05
扬州东城门高大雄伟,具有双瓮结构,这在考古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扬州东城门,作为古城的重要地标,以其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不仅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变迁,更以其独特的双瓮结构在考古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座城门的设计巧夺天工,双瓮结构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所谓双瓮结构,即在城门的主通道两侧,各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瓮城。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使得敌人即便攻破第一道城门,也会陷入瓮城之中,从而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极大地提升了城池的安全系数。 扬州东城门的双瓮结构在考古历史上显得尤为独特,因为在中国古代城门建筑中,虽然瓮城的设计并不罕见,但双瓮结构的城门却极为少见。这种结构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建筑智慧和技艺水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城池防御的重视程度。 如今,扬州东城门已经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站在城门前,仰望其高大雄伟的身躯,人们不禁会感叹于古代工匠们的伟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这座城门也成为了扬州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彰显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在未来的岁月里,扬州东城门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3
扬州龙虬庄遗址文化,填补了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的空白 扬州龙虬庄遗址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的空白,这一重大考古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古代文明的认识,还为我们揭示了江淮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独特的社会发展轨迹和文化面貌。 龙虬庄遗址作为江淮东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如精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玉石器等,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信仰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 尤为重要的是,龙虬庄遗址的碳化稻米遗存,证明了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开始了稻作农业的栽培实践,这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遗址中发现的疑似古文字的陶片和鹿角,更是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龙虬庄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的空白,还为我们构建起了该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框架,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龙虬庄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探访,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扬州城的变迁》 17.隋炀帝竟然有六处墓地,尸骨究竟葬在哪里? 2013年,隋炀帝和萧皇后合葬墓在江苏扬州曹庄被发现,并确定为隋炀帝杨广的终葬之地。但是,在考古中,有一些遗憾就是,并没有发掘出炀帝的尸骨。仅发掘出一具女性尸骨,怀疑是萧皇后的。炀帝的尸骨这块,仅发现两颗疑似炀帝的牙齿。 那么隋炀帝的尸骨究竟葬在了哪里呢? 下面我们盘点一下其他几座曾经或一度被认为是隋炀帝陵的地方,看看隋炀帝的尸骨最有可能葬在哪里! 1、江都宫流珠堂 江都宫在现在的今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当年隋炀帝在此建江都宫,做为自己南巡时的住所。 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暂时把他草草埋于江都宫流珠堂。 2、吴公台 吴公台大体位置在扬州隋唐古城的北面。原为南朝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故名吴公台。 隋炀帝在被宇文化及杀死后,开始被萧皇后草草埋在江都宫内。不久,宇文化及便带着部队带着萧皇后等离开了江都。宇文化及走了之后。被宇文化及指定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于是,集众缟素,为炀帝搞了个成一定规模的发丧仪式,备仪卫,把炀帝从江都宫改葬到吴公台下。 大唐帝国统一天下后,李渊命令李世民对炀帝重新迁葬。至于迁葬到了哪里,历史上有四个不同的争议之所。 那么,隋炀帝的四个有争议的迁葬之地有哪些呢? 请看下集! #隋炀帝 #扬州曹庄 #吴公台 #扬州 #扬州旅游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诗说扬州11月前
《扬州城的变迁》 29、高句丽并不是朝鲜人祖先,某些扬州人却有高句丽的血统! 高句丽,系西汉初年为扶余人所建。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政权。其民族主体是高句丽人,在长达700年的历史里,主要民族成份有靺鞨族,汉族,契丹等。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隋唐时期,曾经多次征讨高句丽,从地理位置上看也就大约是目前的东北至朝鲜半岛地区范围。但现如今的朝鲜人,却不是高句丽的后裔。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高丽民众起兵反唐,唐高宗镇压了反叛以后,唐高宗为了防止高句丽复国,将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迁入中原各地,另外一部分留在辽东,成了渤海国人。而其余的小部分融入突厥以及南边的新罗,自此高句丽不复存在。而目前朝鲜半岛的自称的“高丽人”是新罗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不是隋唐多次征讨的高句丽人。 而高句丽人其中有一部人,被唐高宗迁往江淮,这一点《扬州市志》有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四月,徙高丽人38200户安置于江淮间空旷之地。”以每户5—6人计,就是20多万人。这也是有史以来一次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向扬州地区迁徙聚居的事件,为唐代扬州“扬一益二”的盛世繁华奠定了人口基础。 所以,目前扬州的某些人,就有可能有高句丽的血统! #扬州 #高句丽 #烟花三月下扬州 #隋唐 #朝鲜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扬州的历史变迁》 54、为何宋代高邮的行政地位,曾经在军、县、州多次变动? 高邮军是宋代在淮南地区设置的特殊军政区,其行政地位在军、县、州之间多次变动,这反映了宋代高邮怎样的一种治理逻辑? 秦代因高邮地域处滨海驰道与邗沟交汇处,筑高台设邮亭,故名“高邮”,后世称“盂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强化对南唐作战的前沿控制,太祖赵匡胤将高邮县升格为“高邮军”,直属京师。此举旨在加强对淮南运河的控制,为南进提供后勤保障,并防范新归附地区的叛乱。 高邮军属“同下州”级别,为宋代最低等级的州级政区,辖高邮一县。其职能兼具军事防御与民政管理,弥补了宋代基层军事力量的薄弱,并通过军政合一的模式降低行政成本。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变法的行政改革,高邮军被废为县,隶扬州。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高邮升为承州,辖兴化县,并设镇抚使。此举为应对金军南侵,强化江淮防线。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承州废,但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复置为军,始终承担屏障两淮、拱卫临安的军事职能。 高邮军的兴废是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动态平衡的缩影:其设立源于统一战争与漕运安全的需要,而熙宁年间的废除则是财政集约化改革的产物。这一调整虽短期降低行政成本,但因高邮的战略地位未变,最终在元祐时期恢复建制。宋代通过军政区的灵活设置,既应对了军事前沿的差异化需求,又探索了行政效率与成本的最优解。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扬州城的变迁》 38. 你可知道安徽天长,其实就是扬州分出去的县啊? 安徽的天长做毛绒玩具,对外宣传自称产业是“扬州毛绒玩具”,对此扬州人很委屈,认为天长人“欺世盗名”,但是你可知道天长其实就是扬州分出去的县啊? 天长市距离扬州市主城区,只有50多公里。天长市距离南京市主城区,也只有90多公里。与之相比,距离滁州市主城区、合肥市主城区,则明显远了很多。其实,在古代历史上,天长市与扬州市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天长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当时为了纪念唐玄宗的生日,析江都六合高邮置千秋县,隶属于扬州。到了天宝七年(公元742年),千秋县更名为天长县,归淮南道扬州管辖。因此,天长原本就是扬州的地盘啊! 那么,天长市在什么时候划入了安徽省呢?我国行省区划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完善和调整,基本上形成了内陆各省的框架格局。清朝统治初期,撤销了明朝时期的南直隶,组建了江南省。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江南省被撤销,组建了江苏省、安徽省。 在划分两个省的过程中,中部基本上以洪泽湖为界限。洪泽湖东侧隶属于江苏省,洪泽湖西侧隶属于安徽省,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天长就开始归属安徽了。 #天长 #扬州 #江南省 #安徽省#江苏省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0
《扬州城的变迁》 18. 李渊命李世民重新迁葬,隋炀帝尸骨迁往了哪里? 大唐帝国统一天下后,李渊命令李世民对炀帝重新迁葬。至于迁葬到了哪里,历史上有四个不同的争议之所。 迁葬争议之地一:扬州槐泗 史书记载,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民间传说加上“大学士”的误读,扬州槐泗的雷塘20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隋炀帝的墓地。随着2013年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考古发现后,还原了历史真相,此陵被证实为“伪陵”。 迁葬争议之地二:洛阳荞麦山 洛阳洛字县的东北部,有一座小山,叫荞麦山。山上有一个墓穴,呈不规则三棱椎形,规模宏大,形似龙首冲天而起,当地人直一直传说其是“杨广墓”。 这个也附带着李世民迁墓的传说。 明嘉靖三十四年,当地编写的《河南通志》,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收录了以下的文字:“(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也就是说,当地认为,李世民迁葬炀帝,其实是迁葬到了此处。并不是扬州的雷塘。 当然了,随着曹庄隋炀帝墓的证实,此处也被证实为“伪陵”。迁葬争议之地三:陕西武功 在陕西咸阳城西50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西塬上,也有一座规模学校路段的的墓穴,一度被称为隋炀帝陵。 此陵也相传也是说后来李世民迁葬炀帝时,迁葬于此。因为隋文帝的帝陵也在附近,因此,此处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是炀帝陵的所在。 明代嘉靖年间,翰林院康海修编《武功县志》时,订正《唐高祖本纪》,就认定隋炀帝葬在陕西武功落杨村。 到了清乾隆42年(公元1777年)秋季,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专程拜谒隋文帝和隋炀帝陵墓,还分别书写了碑名。 最终确定炀帝墓:扬州曹庄 曹庄墓经过了确定。现在明确是炀帝的实际的墓穴。但是并没有发掘出炀帝的尸骨。仅发掘出一具女性尸骨,怀疑是萧皇后的。炀帝的尸骨这块,仅发现两颗疑似炀帝的牙齿。 因此,有人怀疑,其实陕西武功也是炀帝墓,曹庄墓只是李世民第一次迁葬,后来炀帝的大部分尸骨还是被迁到了武功。当然了,这种说法暂时还未得到明确的考古证实。 期望有一天,有机会能得到更明确的答案! #隋炀帝墓 #李世民 #隋炀帝 #雷塘 #曹庄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诗说扬州10月前
《扬州城的变迁》 32. 仪征市区为啥被称为迎銮镇?仪征前身真州竟然管过六合? 随着长江主泓后退,扬子津逐渐淤塞,运河入江口在唐朝晚期延伸到了扬子县白沙镇,也就是现如今的真州镇。 而五代时仪征市区的白沙镇曾经被更名为迎銮镇,那么这里是否真的迎接过銮驾呢? 五代时期的南吴顺义四年(公元924年),白沙镇被更名为迎銮镇。这一变更与南吴睿帝杨溥有关,杨溥是南吴太祖杨行密的第四代传人,他在白沙镇检阅水师时,升州刺史徐温从金陵赶到建安渡(即白沙)来见他。太学博士王谷上书建议,为了纪念这次检阅,将白沙镇改名为迎銮镇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将扬子县迎銮镇升格为建安军,这一举措主要基于运河的重要性,迎銮镇因此开始修建城池,成为仪征市区的前身。城池形类“凸”字,东门、南门(宁江门)、西门、北门位置明确。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江淮制置发运司,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下辖六合、扬子两个县。 建安军被升格为真州,主要是因为宋真宗在此地铸造金像,并因金像仪容逼真而赐名。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下令在建安军西北的小山上铸造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座金像。次年,金像铸成,其仪容逼真,令宋真宗龙颜大悦,赐名真州。也就是说改建安军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金像铸造地位于建安军,且金像仪容逼真,宋真宗因此下令将建安军升格为真州,并在此地建仪真观。 真州在宋代是漕运的重要枢纽,州治设在运河入江口的迎銮镇(今天的仪征市区),成为北宋及南宋初年重要的漕运中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风物淮南第一州”。 #仪征 #真州 #迎銮镇#大运河##宋真宗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扬州城的变迁》 39. 历时12年六次东渡,鉴真为啥要东渡日本? 唐天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4年1月23日。鉴真在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经过五次失败后,最终在第6次东渡中成功抵达日本九州。 那么鉴真为啥要东渡日本呢? 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点原因: 1.日本留学僧的邀请 公元742年,鉴真在扬州面见了两位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他们恳请鉴真前往日本弘扬佛法。荣睿告诉鉴真,日本虽有佛法,但缺乏传法人,并提到圣德太子曾预言佛教会在日本兴盛。鉴真认为日本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决定前往。 2.唐朝政府的崇道抑佛政策 当时唐朝的当政者唐玄宗推行崇道抑佛政策,佛教的发展受到限制。鉴真认为在日本宣传佛法的前景更为乐观,因此决定东渡。 3.日本佛教的落后状态 当时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派系繁多,组织混乱,急需高僧指点迷津。鉴真通过遣唐使了解到这一情况,对日本佛教的困境产生了同情,决定前往日本传播佛法。 4.个人信仰和使命感 鉴真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和使命感,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佛法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他的东渡不仅是个人信仰的体现,也是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鉴真共进行了六次东渡尝试,前五次均因各种原因失败。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抵达日本后,他在奈良的唐招提寺讲律授戒,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鉴真的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还带去了大量的艺术珍宝和文化成果,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弘扬佛法 #鉴真 #日本 #唐朝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诗说扬州11月前
《扬州城的变迁》 29. 被6个皇帝疯抢的萧皇后,李世民为何还送她和隋炀帝合葬? 萧皇后原本是隋炀帝的女人,出身政治世家兰陵萧氏。并且在他出生的时候,就被算命的先生占卜出了他的一生,并且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 所以,历史上的萧皇后,分别被宇文化封为淑妃、窦建德封为后妃、在隋公主的“努力”下,又成了又成了两代突厥人的爱妃,在贞观四年的时候,李靖大将军打破突厥,并且还将萧氏带回中原,唐太宗还把他给封为昭容。安排她在兴道里居住。萧皇后在长安颐养天年,直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去世,享年81岁。李世民又将她以皇后的礼仪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 这么一位侍奉过六位君王“面带桃花”的女人,李世民为啥又送她回扬州与隋炀帝合葬,使她得以善终呢? 这要从萧皇后是如何赢得李世民的尊重说起: 经过前五代君王的疯抢,李世民对萧氏是十分感兴趣,但是那个时候萧氏比李世民还要大十几岁,所以说李世民肯定不会宠幸她,他册封萧氏也只不过是把他名正言顺的留在后宫养老而已。 李世民为了迎接萧氏,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来迎接这位传奇的皇后,宫殿上挂满了灯笼,歌舞升平,山珍海味摆满宴席,当时萧氏就坐在李世民的身旁,并且还问萧氏:你觉得现在眼前的这个场面与隋朝时相比如何? 萧氏冷静的回答:陛下已经是开国帝王了,为何还将自己与前朝的亡国之君相比! 李世民听到这话,顿时醒悟过来,觉得此女子真的是非常深明事理语言得体,对萧氏更是非常的敬重,更是命令后宫的人以礼相待,就这样萧氏在唐朝的后宫里安稳的度过了最后的年华,并给与她善终,送回扬州与隋炀帝合葬,也算是对她最大的尊重吧! #隋炀帝 #萧皇后#李世民 #隋炀帝墓 #扬州 #隋唐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扬州城的变迁》 44、唐代的“江心镜”五月初五,在江中心铸造隐含哪些玄机! “江心镜”是唐代扬州进贡的铜镜。因每年五月五日铸于江心,故名“江心镜”。 那么,为啥要在江心铸造镜子,而且要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这里面,暗藏什么玄机呢? 首先,五月初五在传统历法中被称为“端午”(端为“初”,午为“阳”),古人认为此时天地阳气达到极盛,是“纯阳”之日。而“午时”(正午)更是一日中阳气最旺的时辰。唐代道教盛行,认为此时铸造器物能吸纳天地至阳之气,使铜镜具备更强的辟邪灵力。 再则,江心铸造的水镜,是为了迎合“水德”与铸造工艺的结合,唐代铸造技术讲究“水火既济”,江心环境暗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水属阴,火(熔铜)属阳,阴阳交融可调和器物灵性。同时,江心水流湍急、远离尘俗,被认为能隔绝浊气,保证铸造过程的“洁净”。 实际情况,是因为 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江心水可能含特定矿物质,用于冷却铜液或打磨镜面,有助于提升铜镜的反射效果,这其实是与水质处理工艺有关。 第三,就是因为唐代皇室崇道,江心镜的铸造常由官方道士主持,融入符咒、星图等元素。据《唐国史补》记载,江心镜需在铸造时镌刻“五月五日午时”铭文,并嵌入“四灵”(青龙、白虎等)纹饰,赋予其“通天应地”的法器属性。 所以,扬州唐代的江心镜其孕育的是唐代道家与皇权融合的独有文化,对此您有哪些不同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扬州 #江心镜 #五月初五 #唐代 #水火既济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扬州城的变迁》 54. 扬州文化传统昌盛始于欧阳修,文章太守的平山堂意义非凡! 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二月至皇祐元年(公元1049)三月任扬州知州,虽任职仅一年有余,却在扬州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印记,尤其是建造平山堂之举,成为其治扬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件。那么,文章太守欧阳修修建的平山堂,具体蕴含哪几层文化寓意呢? 扬州为东南重镇,事务繁巨,欧阳修效仿前任韩琦“萧规曹随”,既避免锋芒毕露,又通过文化建树传递政治理想。平山堂的建造,正是其“外松内紧”治理哲学的体现。 蜀冈虽为土丘,但因扬州地势平坦,登高可远眺江南诸山,视野开阔。欧阳修在此建平山堂,取“远山与此堂平”之意,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选择,也暗含“与山平分秋色”的文人傲气。 平山堂选址大明寺旁,暗含与佛教分庭抗礼之意。欧阳修不喜佛教,建堂旨在为儒生提供吟诗论道的场所,强化儒家文化在公共空间的存在感。 欧阳修以文名显世,平山堂成为其文学成就的象征。欧阳修虽在扬州仅一年,却通过平山堂的建造及宽简政策,奠定了扬州的文化基调。其离任后,平山堂屡经兴废,但始终作为文人追慕“文章太守”精神的圣地。 清代学者评价,扬州文化传统的昌盛,正始于欧阳修以“文章太守”之名开启的文脉传承。 平山堂的建造,既是欧阳修个人山水志趣与政治韬略的结合,也是宋代文人以文化重塑地方治理的典范。其短暂任期内的这一举动,超越了时间限制,成为扬州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符号。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第一篇:扬州历史遗址探源 57、为啥欧阳修和苏轼在扬州的任职时间都很短? 北宋庆历八年二月,欧阳修出扬州知州,筑平山堂于大明寺西侧,次年三月离任。元祐元年正月,苏轼知扬州,七月离任,苏轼在扬州期间为纪念其师欧阳修,在平山堂后建谷林堂。 欧阳修任扬州知州也仅仅一年左右,苏轼则更短,差不多也就算半年的光景!那么,为啥欧阳修和苏轼在扬州的任职时间都很短? 欧阳修和苏轼在扬州任期都很短,这并非巧合,而是北宋官员任用制度的常态。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形成割据势力,普遍实行避籍(不在家乡任职)和定期轮换制度。官员调动非常频繁。 尤其像欧阳修、苏轼这样的顶级文豪和政治人物,他们的舞台核心在中央朝廷(开封)。地方任职往往是他们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阶段,或因政见不合外放,或因正常轮岗,时间都不会太长。 欧阳修(公元1048-1049年在扬):他当时因支持“庆历新政”而被保守派排挤,先后被贬至滁州、扬州等地。在扬州属于“知州”性质的任命,并非长期规划。 苏轼(公元1092年在扬):元祐时期,苏轼在朝中受到程颐等人排挤,多次请求外放以避开激烈的党争。他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知杭州,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被召还朝,但很快又于元祐七年(1092年)先后知颍州、扬州,每次任期都很短。这完全是当时复杂政治斗争下的结果。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扬州城的变迁》 48、唐朝扬州造船业,为什么能够兴盛百年之久?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之前,扬州造船业曾历经百年兴盛,其繁盛景象深刻反映了唐代经济、漕运和海上贸易的辉煌成就。那么扬州的造船业为啥能够兴盛百年呢? 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是唐代南北漕运的咽喉要道,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作为「扬一益二」的顶级商业都市,其依托运河与长江水系,成为全国物资集散中心。商船、漕船、战船在此汇聚,形成了庞大的航运需求,直接推动了造船业的蓬勃发展。 扬子船场作为唐代官办造船机构,集中了最优质的资源与技术工匠。史料记载,其鼎盛时期年造漕船80艘,这一规模远超同期其他地区。 万石巨舰的建造标志着扬州造船技术巅峰。此类船舶需采用水密隔舱、榫卯结构等先进工艺,龙骨与船板强度极高,可抵御长江风浪。对比同期欧洲,唐代船舶在载重与适航性上遥遥领先。 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凋敝,唐朝依赖「漕挽天下,仰给东南」的国策,每年经扬州转运的漕粮达百万石。扬州造船业成为维系帝国命脉的关键环节。 扬州是唐代四大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扬州)之一,新罗、日本、波斯商船云集。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扬州江面「舳舻数千艘」,其中不乏载货万石的远洋商船。 依托航运与造船,扬州聚集了数万船工、水手、商人,形成「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市镇,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盛景被王建写入《夜看扬州市》。 至9世纪中叶,唐朝财政危机加剧,黄巢之乱切断了南方物资北运,扬子船场被迫将万石巨舰拆改为小型船只,技术断层与规模萎缩导致百年基业崩塌。这一转折不仅标志扬州造船业的衰落,亦折射出唐帝国由盛转衰。扬州造船业的兴衰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唐帝国的经济史诗。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扬州城的变迁》 41、扬州下辖三个区(广陵、江都、邗江),名称的由来! 扬州在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诗里,又被称为广陵;隋炀帝三下扬州,建江都宫就是在扬州;影响扬州兴衰的大运河,古邗沟又是其源头。那么,扬州与其所属的广陵、邗江、江都,都是什么渊源关系,这些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邗江名称较早,扬州地域最早被称为“邗”,系西周时期迁徙到“淮南江北海西头”的一批淮夷建立起一个部落方国,是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扬州城西北、邵伯湖西一带。公元前486年,邗被吴国所灭,吴王夫差在此筑城,并于城下筑邗沟,以连接长江和淮河。 广陵,意寓“广被丘陵”。公元前334年,楚怀王灭越,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 江都的名称,则与楚霸王项羽有关, 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建江都县。 扬州这个名称,在隋唐以前指很广泛的区域。《禹贡》等古代地理著作中,扬州被描述为中国“九州”之一,范围大致包括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相当广泛,而并非指现在的扬州市范围。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大都督府从南京迁设扬州,自此广陵有了扬州的称呼。唐天宝年间(公元742),改称广陵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郡为州后,广陵专有扬州之名。 #扬州 #广陵 #邗江 #江都 #扬州旅游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