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鲁迅与《山海经》的启示! 鲁迅的幸运,在于遇到相对宽容的祖父,遇到藏书“特别”的叔祖,更在于阿长递来《山海经》时那句朴素的“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这些瞬间的共同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尊重兴趣的生长节律,尊重想象力的野性,尊重个体选择精神食粮的权利。当我们焦虑于“孩子该读什么书”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成为递书人而非规定人?如何保护学生对世界“日思夜想”的热情?因为一本“不正经”的图画书所点燃的火,足以照亮一个巨人一生的精神远征——这,正是教育最磅礴的浪漫主义。 当然,帮助孩子摈弃糟粕,是我们必须为孩子把好的第一关。 梓墨品书,品读经典,探索人生,我们只做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希望大家多多关注,点赞,转发,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1] 王博学,黄也平. 鲁迅的审美选择及其美育思想传播[J]. 艺术百家,2020(3):32-39 [2] 宋欢迎. 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2014年第3期 [3] 鲁迅:民国第一平面设计高手.微信公众号(艺术设计的朋友).2023年11月10日 [4] 朱春花 鲁迅编辑书刊的美学特征.2019年第4期 [5] 《明暗之间:鲁迅传》[日]丸尾常喜·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版 [6] 《鲁迅全集》群言出版社 [7] 《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 #初中必读名著 #朝花夕拾 #山海经 #鲁迅先生 #名著解读
00:00 / 1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1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1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9: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生命温度鲁迅经典作品绘本动画版 在鲁迅冷峻的笔锋下,《阿长与山海经》像一簇跳动的烛火,用温暖的微光照亮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这位连真实姓名都湮没在时光里的保姆,用布满裂痕的手掌递来四本木刻《山海经》,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启蒙寓言。 【卑微者的光辉史诗】 阿长粗俗的外表下藏着最本真的善意:她会在除夕夜郑重地将福橘塞进孩子被窝,用笨拙的仪式感守护着民间最朴素的祝福;她会在夏夜摆成"大"字占满床铺,却在被提醒后蜷缩着保持别扭的睡姿;当发现少年对绘图的渴望时,这个目不识丁的妇人跑遍半个京城,用布满老茧的手捧回了最珍贵的启蒙礼物。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在鲁迅克制的白描中拼凑出底层劳动者最完整的生命图景。 【启蒙的双重镜像】 绘满奇珍异兽的《山海经》,既是打开认知世界的钥匙,更是照见人性本真的明镜。当私塾先生用戒尺规训着"秩秩斯干",阿长却用市井智慧讲述着"长毛传说";当文人雅士谈论着典籍考据,粗使妇人却用行动诠释着知行合一。这种启蒙的双重性,恰恰解构了知识垄断的虚伪性,在民间土壤中生长出的文化基因,往往比庙堂之上的经卷更具生命力。 【超越阶层的文化救赎】 鲁迅以惊人的现代性眼光,在阿长布满皱纹的面容上捕捉到了文化传承的本质。当士大夫将《山海经》视为荒诞的"古今语怪之祖",底层民众却在这些神话中保存着民族最原始的想象力。阿长不懂何为"文化启蒙",但她本能地呵护着少年眼中求知的光亮,这种跨越阶层的文化传递,恰似暗夜中薪火相传的文明火种。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重读这篇散文,那些曾被定义为"迷信"的民间仪式、"粗鄙"的市井智慧,都在阿长布满裂痕的手掌中显露出文化基因的韧性。当我们在数字洪流中焦虑地追逐"有用"的知识时,或许更需要这种阿长式的启蒙——用最质朴的善意守护人性的温度,让文化在烟火人间中生生不息。 该视频为网络搜集,不可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下架。
00:00 / 17: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9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2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6
00:00 / 09: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