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黄荣清1周前
雨落心笺,聆听时光浅吟 在尘世的喧嚣中,我独爱那雨声,宛如寻觅到一方静谧的心灵桃源。每一滴雨,都是大自然馈赠的音符,编织成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轻轻叩响我灵魂的大门。 每逢细雨如丝的日子,我总爱沏上一盏清茶,坐在临窗的位置。看那雨丝,像无数纤细的银线,从灰暗的天际飘落,悄无声息地融入大地的怀抱。雨滴打在玻璃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仿佛是时光的轻语,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声音,不紧不慢,节奏恰到好处,宛如一首舒缓的小夜曲,安抚着我内心深处的浮躁。 若是遇上倾盆大雨,那雨声便如激昂的交响曲。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噼里啪啦”,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又似汹涌澎湃的海浪在咆哮。我沉醉于这磅礴的气势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也会有这般波澜壮阔的时刻,即便充满挑战,却也有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下雨,我总会不顾大人的阻拦,冲进雨中。雨滴打在身上,凉凉的,却带着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我在雨中欢笑、奔跑,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我和那漫天的雨幕。那时的雨声,是无忧无虑的欢歌,是童年纯真的印记。 而如今,在历经生活的风风雨雨后,雨声于我,更像是一位知心老友。在那些心情低落的时刻,它用温柔的旋律慰藉我的心灵;在我迷茫徘徊时,它以磅礴的气势为我注入力量。 聆听雨声,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它让我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那每一滴雨,都仿佛在提醒我,无论生活多么喧嚣,内心都应保留一份对自然、对美好的敬畏与热爱。在雨声的陪伴下,我愿以一颗澄澈的心,去拥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篇章。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暮色四合,终南山脚的茶棚里,一位灰袍老者正慢条斯理地擦拭着粗陶茶盏。茶棚外,细雨如丝,将青石板路洗得发亮。这时,一个背着竹篓的年轻书生匆匆跑进茶棚避雨,衣袍已被雨水打湿大半。 "老丈,讨碗热茶。"书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从袖中掏出两枚铜钱放在桌上。老者抬眼打量,见这书生眉目清朗,虽衣衫简朴却浆洗得干净,便推过一碗冒着热气的粗茶。 茶刚入口,忽听门外传来呻吟声。书生探头望去,见一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倒在泥水中,腿上鲜血直流。他不及多想,放下茶碗就冲进雨里。 "且慢。"灰袍老者突然按住书生肩膀,"此人来历不明,这荒山野岭的,小心有诈。"书生却正色道:"见危不救,非读书人所为。"说罢挣脱老者,冒雨扶起乞丐。 待他将乞丐搀进茶棚,老者已备好干净布条与金疮药。书生熟练地为乞丐包扎伤口,又从竹篓里取出半个硬馍馍掰开泡在茶中。乞丐狼吞虎咽时,书生注意到他指甲缝里沾着朱砂,掌心有常年握笔的茧子。 雨停时,乞丐忽然挺直腰板,浑浊的眼睛变得清明:"小友心性难得。"他伸手在脸上一抹,竟揭下一张人皮面具,露出仙风道骨的真容。灰袍老者连忙躬身:"掌门师兄。" 原来这是华山派掌门清微子,每年此时都会扮作乞丐云游四方,寻找心性纯良之人收为弟子。书生这才明白方才种种皆是考验,不由红了脸。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清微子将一块温润玉佩放在书生手中,"明日辰时,华山朝阳峰见。"说罢与灰袍老者飘然而去,踏着雨后山雾,转眼消失在苍翠群峰间。 书生握着玉佩站在茶棚前,山风拂过他被雨水打湿的衣襟。远处传来古寺钟声,惊起一群白鹭,在晚霞中划出明亮的轨迹。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烟雨茅山问道” 细雨如丝时踏入茅山,伞面便成了自然的琴键。雨珠轻叩,叮咚作响,引着人往云雾深处去寻那藏在山水里的道。 竹径蜿蜒,新绿被雨洗得发亮。每片竹叶都托着晶露,风过处簌簌坠落,倒像是在应和苏轼“不可居无竹”的感叹。它们不与桃李争春,只在山间守着一份静默的坚韧,恰是“自然无为”的注脚——顺应时节,自在生长,便是最好的姿态。 转个弯,清泉正绕石而行。雨滴砸在水面,漾开一圈圈圆晕,水底沙石游鱼历历可数。这水真懂“上善若水”的道理,遇阻则绕,逢洼则聚,不疾不徐地奔赴前程,滋养万物却从不说破。 越往上走,雾越浓,山尖在云里时隐时现,活脱脱一幅米家山水。云雾聚散全凭心意,浓时遮了峰峦,淡时漏下天光,倒比任何注解都直白:道法自然,原是不强求、不刻意的自在。 九霄万福宫立在最高峰,云气从檐角漫过,山风裹着湿意扑来,让人恍惚不知身在人间还是天宫。游人倚栏远眺,衣袂翩然,倒成了画里的留白。 下至元符万宁宫,老子巨像正坐于青山间。巧合的是,石像手边竟有个斗大蜂巢,引得蜂群绕飞,恰似“蜂拥而至”的生动注脚。望着这尊默然的石像,忽然懂了“道法自然”四字的分量——万物生长自有节律,强求不得,顺应便是。 仙人洞里别有天地。霓虹映着石钟乳,泉水从乳尖滴落,凉沁沁溅在手上。游鱼在清水中摆尾,与洞外的雨景相映成趣。想起褒禅山的华阳洞,也是这般钟乳悬垂、水声潺潺,原来天地造化,常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到崇禧万寿宫时,雨又密了些。烟雨裹着亭台楼阁,檐角铜铃被雨打湿了声音,反倒添了几分悠远。宫墙内香火袅袅,与墙外的雨声、竹声交织,竟成了一曲天然的道乐。 下山时回望,茅山已隐在雨幕里。忽然明白,这一路的竹、水、云、宫,原都是道的化身——它不在经文里,而在雨打竹叶的脆响里,在清泉绕石的温柔里,在云雾聚散的自在里。若说流连忘返,大抵是这山水间的道理,总让人想多品片刻吧。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6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民间故事正能量 #古风情感 江南烟雨朦胧处,青石巷深处传来机杼声声。绣娘婉娘正俯身于绷架前,银针翻飞间,一幅杏花烟雨图渐次浮现。她指尖微顿,蹙眉望着春雨处——丝线虽细,却始终绣不出那"沾衣欲湿"的灵韵。 "姑娘何不试试冰蚕丝?"清朗嗓音惊得婉娘抬头。布衣画师墨轩立于檐下,肩头还沾着新采的杏花瓣,"此丝浸过晨露,日光下会泛出细碎银光。"说着展开随身画卷,只见烟雨中的远山若隐若现,墨色晕染处竟似有湿润水汽扑面而来。 三日后,当婉娘将完成的绣品交予富商时,满堂宾客皆屏息——春雨如雾般笼罩着杏林,细看竟有晶莹水珠缀在花瓣上。墨轩在人群外微笑,忽见绣绷底端藏着只青鸟,羽翼间隐约可见"赠知音"三字。 自此青石板上常现并排足印。墨轩在湖边写生时,婉娘便以针代笔,将他笔下的烟波绣成罗帕;婉娘绣到暮色四合时,墨轩便研墨作画,让烛光里的侧影永远停在宣纸上。某夜暴雨,他们共撑一伞走过长巷,伞面上墨轩新绘的并蒂莲,正被雨水洗得愈发鲜活。 惊变起于端午前夕。恶霸赵三踹开绣坊大门,金丝楠木的聘礼匣砸碎满地绣线。"三日后抬人!"的暴喝声中,婉娘咬破指尖在素绢上急绣——血染的青鸟振翅欲飞,正是当年定情纹样。 墨轩握绢闯入族长祠堂。白发老者凝视血鸟良久,忽然击鼓聚众。翌日黎明,全镇绣娘齐坐巷口,千幅《驱邪图》铺天盖地;画匠们挥毫泼墨,将赵三欺男霸女的罪状绘满十丈白练。当朝露浸透所有绣品时,赵家恶仆竟再不敢踏过那些仿佛会跃出画面的镇邪神兽。 喜烛高烧那夜,婉娘嫁衣上绣着墨轩亲绘的《百年江湖》,盖头却是幅会随呼吸微微颤动的《鸳鸯戏水图》。后来他们的女儿总爱问,为何阿爹画的月亮总缺一角?这时夫妻便相视一笑——那空缺处,永远留着穿针引线的位置。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