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31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
牛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筋草 别名 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 来源 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Gaertn.的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 甘、淡,平。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狗咬伤。 1~2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牛筋草 别名 千金草(《纲目拾遗》),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间草药》),穆子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牛顿草、鸭脚草(《闽南民间草药》),粟仔越、野鸡爪、粟牛茄草(《闽东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油葫芦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稷子草(《福建中草药》)。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带根全草。八、九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 生境分布 见于旷野荒芜的地方。分布全国各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鞘压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时具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穗状花序,长3~10厘米,宽3~5毫米,常为数个呈指状排列(罕为2个)于茎顶端;小穗有花3~6朵,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第1颖长1.5~2毫米,第2颖长2~3毫米;第1外稃长3~3.5毫米,脊上具狭翼;种子矩圆形,近三角形,长约1.5毫米,有明显的波状皱纹。花果期6~10月。 归经 ①《百草镜》:"入肝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胃二经。"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闽东本草》:"味甘淡,性凉。" 清热,利湿。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 ①《百草镜》:"行血,长力。" ②《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疝气。"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强筋骨,治遗精。" ④《闽东本草》:"治小儿急惊,石淋,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 #我的乡村生活 #大自然的馈赠 #植物科普 #正能量 #科普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