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这是史铁生在《务虚笔记》里写下的一段于命运的探讨。 克尔凯郭尔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向大众展示了一条类似的生命方向:放弃对宿命的旁观,在不确定性里超越理性,拥抱内在最真实的自我与其所择的命运。 当黑格尔将现实看作那个名为“绝对精神”的终极存在的自我展开,将个体看作被这一过程裹挟的被动者时,克尔凯郭尔提出“真理即主体性”,也就是说:真理不是等待被认识的抽象对象,而是个体以内在与激情占有与践行的某种道理。相应,他指出:生命的现实不在于某种抽象的思想体系,而是每时每刻里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有情感的个体,在焦虑、绝望下徘徊或抉择的生命体验。 有人将其看作一种邀请,一种让我们真诚而负责地面对自己的生命,走向自由与真实自我的邀请。 他提出“信仰之跃”,指引我们面对不可控、不确定的生命风险下,终止并超越理性,以内在与激情来诠释并完成自我与生命,在以行动为基础的选择中,为生命负绝对责任。 古往今来有太多关乎自我与命运的思考,其中相似的是选择对自我与命运的决定性。 从加缪的“人生是选择的累加”,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事实上知与行的关系往往被误解,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倡导我们让所行符合所知,“知行合一”是一种陈述,你的所行就是你的所知,你的所知就是你的所行。如果你所行的不符合你认为自己所知的,那或许本质上那并不是你的所知的,而是你自以为知的,同样,如果你所知的无法解释你所行的,原因也很相似,你内在的知未必为你所知。 人的意识之下有潜意识,我们所能了解的感触内在往往潜藏更深的感触,生命是逻辑难以解释的对象,理性所能衡量的边界不足以支撑我们做出所谓正确的生命抉择,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往往沦入焦虑,而面对某些不确定中潜藏的宿命与不可抗力我们有更是似乎堕入绝望,“信仰之跃”让我想起“反脆弱”中的拥抱不确定性,在波动、错误、压力的基本不确定性中受益。 尼采也曾说“爱你的命运”,不是无可奈何、苦中作乐,而是积极、热忱的允许,是一种自回归而生的开拓,一种在肯定与超越间完成的自我意义与价值的确证,正如你所经历的无法代表你,而你永远怀有选择回应方式以构造自我与生命的自由。 #哲学#克尔凯郭尔#黑格尔#自我#人生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