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黄梅龙船文化一条视频讲清: 黄梅龙船文化是湖北省黄梅县独具特色的端午民俗,其起源融合了军事历史、地域信仰与民俗传统,形成了与常见龙舟竞渡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 黄梅龙船最突出的特征——站立划桨,直接源于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史料记载,朱元璋水师在黄梅境内的龙感湖、太白湖训练时,为适应实战需求,士兵需站立划船以便随时投入战斗。这种站姿划船方式被后世保留,演变为龙船文化的标志性动作。此外,黄梅称“龙船”而非“龙舟”,亦因船体庞大(可容百人以上),结构更接近古代战船,与狭长的竞技龙舟形成鲜明对比。 黄梅龙船虽具军事遗风,但其活动核心始终围绕端午祭祀展开: -纪念屈原与驱邪祈福:明代《风教论》记载黄梅“五月五以龙舟浮大江……此犹楚地吊屈原故事”,光绪《黄梅县志》亦载端午“多竞渡之戏”。仪式中融入傩文化元素,通过游乡、唱神歌(龙船歌)、焚化草龙船等环节,祈求驱瘟逐疫、风调雨顺。 -龙船歌的非遗传承:唱词自由即兴,内容涵盖请神、叙事(如屈原投江)、祈福等,曲调融合黄梅戏与民歌,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龙船活动集中于农历四月廿八“翘船日”至五月初五“正端午”,包含安龙头、系花红、下水仪式等古礼,尤重鼓点指挥——如“咚咚锵”为闲游、“咚锵”加快、“咚锵”连击表冲刺。 草龙船象征:早期部分仪式使用稻草、竹篾扎制的旱船(草龙船),游乡后焚化送神,凸显驱邪内涵。 黄梅龙船并非静态遗产,而是持续演进的活态传统: 自发参与:村民世代传承,在外务工者端午必返乡参赛,甚至出现三代同船的场景。1980年代起,女性自发组建龙船队(如徐桥村女子队),打破性别限制。 黄梅龙船文化起源于元明水战练兵,在楚地祭屈传统和民间信仰中扎根,以站姿划船、巨型船体、龙船歌仪式为标志。它既是冷兵器时代的活化石,亦是农耕社会祈福精神的载体,如今更以蓬勃的民间参与和文旅创新,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典范#黄梅龙船#黄梅龙船文化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0
00:00 / 2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正月十七是中国春节传统节庆的尾声,各地习俗多与“结束年节”“驱邪祈福”相关,但因地域文化差异,各地习俗有所不同。 一、传统习俗 1. 送蛐蜒蝎子(北方部分地区) 人们点燃柴火堆,边烧边念:“蛐蜒蝎子,烧得干干净净!”寓意驱赶毒虫、祛除晦气,祈求新年平安。部分地区会在墙角撒草木灰,象征阻挡害虫入宅。 2. 针刺日/针刺节(陕西、山西等地) 妇女于此日做针线活,称“扎小人”,寓意刺破灾厄;亦有祈求心灵手巧、家庭和睦之意。 3. 祭祀白虎(岭南地区) 民间认为白虎主口舌是非,此日祭白虎可化解矛盾,保佑一年人际和谐。祭品多用猪肉、纸钱等。 4. 落灯日(部分地区) 正月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收起春节悬挂的灯笼,寓意年节正式结束,恢复日常生活。 5. 吃面食(北方) “正月十七吃面条,健康长寿缠满年”,面条象征长寿,亦有“缠住福气”之意。 二、注意事项 1. 忌争吵 年节末尾宜和睦,避免口角冲突,以免影响整年运势。 2. 忌远行(部分地区) 旧俗认为正月十七“人气渐散”,不利出行,尤其避免夜间赶路。 3. 不动针线(针对特定地区) 若非“针刺日”习俗之地,部分老人忌讳此日缝补,恐招口舌是非。 4. 防火安全 若有点燃柴火堆的习俗,需远离易燃物,结束后彻底熄灭余烬。 5. 收心归常 年节结束,宜调整作息,逐步回归工作状态,避免过度懒散。 三、温馨提示 传统习俗多具地域性,建议结合本地文化实践。现代社会可灵活对待,以传承文化内涵为主,无需过度拘泥形式。若参与民俗活动,注意安全与环保,如减少焚烧、改用电子灯饰等。#中国民俗文化 #见者好运 #接福接财接好运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