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曾侯乙墓:残酷殉葬制度下的 21 名女性👩 1978 年,曾侯乙墓在随州擂鼓墩被挖掘,出土一万五千多件珍贵文物✨—— 不仅有曾侯乙编钟、尊盘等工艺非凡的青铜器,还有漆器、兵器等见证历史的史实文物⚔️。 然而,与曾侯乙一同出现的 21 具棺材,却撕开了古代封建制度残酷的另一面😱。 经鉴定,这些随葬棺里的尸体均为女性,年龄在 13-25 岁之间,身形较矮👧。其中 8 具与曾侯乙同葬,另外 8 具分布于东西二室🚪。 关于她们的身份众说纷纭 —— 一具通体红色的随葬棺尤为独特,有学者推测是曾侯乙嫔妃的棺,但依随葬品和资料,身份至今成谜🔍。不过,从曾侯乙其他出土文物可知其好礼乐玩乐的性格,或许这些女性是侍女或舞女💃。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侯乙主棺旁有具灰色小棺,葬着小狗尸骨🐕,结合其他与狗相关的文物,可见其爱狗之深。而 21 名少女的命运,却在制度的阴影下凝固成永恒悲剧…… 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我们从曾侯乙墓看见璀璨宝藏🌟,也直面残酷制度的血色印记。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不褪色的警示,让我们仰望文明时,亦不忘冲破黑暗的勇气🌌。 欢迎来湖北省博物馆,预约专业人工讲解,让他们用生动言语重现那段光影交织的真实历史吧!📜 #武汉 #湖北省博物馆 #人工讲解 #文脉里的中国 #历史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
江篱7月前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1.规模: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 2.工艺: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历史文化价值 1.改写音乐史: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2.提供文献资料: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重要展览与演奏 1.三次奏响:自1978年出土以来,曾侯乙编钟原件一共只奏响了3次,分别是1978年在随州的首次演奏、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于北京的演奏、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的演奏。 2.多次出国展览:1992年3月,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代表原件首次走出国门,到日本展示;2013年,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在法国卢浮宫展出。 保护措施 1.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2023年1月,国家档案局公布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随州曾侯乙编钟等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 3.2025年1月消息,国家档案局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